第四十章:百工革新,城池之基
文字的出现,如同为人族文明的引擎注入了最高效的燃料。知识得以精准记录、广泛传播,带来的直接效果便是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以老工匠“巧指”为首的智者团队,在有了文字作为记录和沟通工具后,其积累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得以系统化整理,并与工匠长巧手(新生代工匠领袖)管辖的庞大工匠队伍实现了无缝对接,一场席卷整个部落的“百工革新”就此拉开序幕。
建筑之变:从窝棚到城垣
以往人族居所多为木石混合的简易窝棚,易毁于火灾、兽患。巧指根据多年观察山川地势和风雨规律的笔记(现已用文字详细记录),结合巧手从炼妖壶提炼出的“胶合土”(一种具有极强黏性和耐水性的特殊黏土),提出了“版筑法”和“烧砖术”。
* 版筑法:用木板为模,填入胶合土与碎石混合物,层层夯打结实,形成坚固耐用的土墙。此法建造的房屋不仅坚固,更能有效御寒隔热。
* 烧砖术:利用部落附近发现的优质黏土,塑形后放入新建的、温度更高的陶窑中烧制,得到规格统一、硬度更大的青砖。青砖主要用于建造更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存放《字册》的“文渊阁”、供奉神器的“宗庙”以及部落议事大厅。最重要的是,在战首坚爪的支持下,工匠们开始利用这些新技术,围绕着核心聚居地,修筑一道高达两丈、基底厚实的夯土城墙!城墙上设有望楼和垛口,这是人族历史上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防御工事,标志着从散居村落向“城邑”文明的跨越。王苟华暗中引导巧手,在城墙关键节点埋设了经过炼妖壶强化的“地脉石”,使城墙与大地气息隐隐相连,更加稳固。
农耕之进:从采集到精耕
老药师“炎草”将其毕生对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用文字整理成《百草经》和《谷物谱》。其中不仅记录了可食植物和草药,更详细描述了不同作物对水土、光照的需求。在神农鼎无形生机领域的辅助下,农人们开始尝试“选种”、“轮作”、“堆肥”等精耕细作技术。粮食产量和稳定性大幅提高,为人族的人口膨胀和城镇定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有人开始尝试驯化一些性情温和的食草异兽,用于犁地或运输。
工匠之艺:从实用到精湛
有了文字图纸和统一标准,工匠们的技艺飞速提升。巧手在巧指的指导下,改进了炼妖壶的使用方法,能更高效地提炼“魔铁”和“地火结晶”,并开始尝试冶炼青铜!虽然产量极低,但第一批青铜匕首和斧头的出现,其锋利和耐用程度远超黑曜石和魔铁,引发了巨大轰动。纺织、制陶、酿酒等行业也因技术交流和工具改进而日益繁荣。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工坊在城内建立起来。
军事之革:从散勇到强军
战首坚爪利用文字,制定了更详细的军队编制、训练条例和旗号指令。新的青铜武器优先装备精锐的“轩辕卫队”。工匠们还根据石爪记录的野兽弱点,改进了箭簇的形状,并制造了大型的床弩(利用坚韧兽筋和杠杆原理),虽然笨重,但威力惊人,是对抗大型异兽和未来攻城战的利器。城墙的建立,使得防御体系更加完善。
这场百工革新,让人族部落的面貌在短短数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散乱的窝棚被整齐的砖石房屋和宽阔的街道取代,高大的城墙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城内作坊林立,商贸初兴,一派欣欣向荣。人族,终于拥有了一个配得上“文明”二字的坚实载体——城池。
王苟华行走在初具规模的城邑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充满希望的人群,心中感慨。这一切,都源于最初那颗悄悄播下的火种。如今,城池已立,文明之基已固。接下来,这座城池将不再仅仅是庇护所,更将成为人族开拓四方、与万族争锋的前进基地。他的目光,投向了城墙之外,那广袤而未知的天地。是时候,主动去探索,去接触,甚至……去征服了。
(第四十章 完,约2150字)
喜欢我在大荒养成人族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在大荒养成人族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