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夜晚,城市华灯初上。一家隐于老巷深处的私房菜馆里,昏黄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温暖的光晕。推开一扇雕花木门,包厢内茶香袅袅,与桌上几道精致菜肴的热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陆时砚的几位大学同窗围坐在红木圆桌旁,皆是历史学界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们从古籍校勘的疑难字句,聊到近期考古新发现对现有理论的冲击,再谈到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满室皆是严谨而深奥的专业术语,仿佛一场小型的学术沙龙。
苏念安静地坐在陆时砚身侧,身上穿着一条款式素雅、质地柔软的浅杏色连衣裙,脸上化了精心修饰却不着痕迹的淡妆。出门前,她还在镜子前反复练习过从容得体的微笑,希望自己能在他的朋友面前表现得大方自然。然而,真到了现场,亲耳聆听这些早已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那些陌生而艰深的学术名词如同无形的壁垒,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局促。她双手捧着微烫的白瓷茶杯,努力集中精神,试图跟上他们跳跃的思维和深邃的讨论,偶尔在话题间歇时点头报以微笑,却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契机插入谈话。隔行如隔山,此刻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时砚,”坐在对面的张教授放下手中的青瓷茶杯,目光转向陆时砚,语气带着学者间特有的探讨意味,“听说你近期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明清民俗这一块?我仔细拜读了你上个月发表的那篇关于江南岁时节令的论文,观点确实新颖,很有启发性。不过……”他略作沉吟,指尖轻轻点着桌面,“你文中重点提出的‘民俗文化的当代转化与活化’这一路径,立意固然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是否会因为过于追求‘年轻化’、‘时尚化’,反而丢失了民俗本身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最本真的韵味和精神内核呢?”
陆时砚神色平静,刚要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坐在张教授身旁、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李教授,却忽然将目光转向了安静坐在一旁的苏念,脸上带着和蔼却又略带探究的笑容,打趣道:“时砚,我记得你这位小女朋友,是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做策划工作的吧?年轻人嘛,脑子活络,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说不定对我们这些老古董争论的‘当代转化’,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想法呢?小苏啊,要不你也来说说看?”
这话一出,原本集中在学术讨论上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苏念身上。她心里猛地“咯噔”一下,像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指尖无意识地收紧,捧着茶杯的指节微微泛白,脸上努力维持的笑容也难免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她确实听陆时砚在家中书房,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和她聊起过这个研究方向的大致构想,但那些终究是碎片化的倾听,若要她在这样一群学养深厚的专家面前,就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发表看法,实在是有些底气不足,生怕说错了什么,显得浅薄,反而让陆时砚难堪。
就在她心绪微乱,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点名”时,一只温暖干燥的大手在桌下悄然覆上了她微微蜷起的手,轻轻握住。陆时砚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稳稳传来,像一股镇定人心的暖流,瞬间抚平了她心底的波澜。他抬眼看向众人,神色自若,语气平和而自然地接过了话头:“念念确实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过我不少跳出框架的灵感。”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层面,“比如之前我们闲聊时,谈到现在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古风文创现象,她就曾提到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见地——她说,关键在于‘用现代人熟悉和喜爱的审美语言与形式,去巧妙地包裹和呈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其实点明了一个问题,民俗文化的传承,其生命力或许并不在于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机械复刻,而恰恰在于能否找到那个能让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认同并主动传播的‘接口’和方式。”
他说到这里,微微侧过头,目光落在苏念脸上,那眼神里充满了全然的信任与温柔的鼓励,仿佛在告诉她“别怕,说你想说的”。“念念,”他声音放缓,带着引导的意味,“你上次和我提到的那个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我觉得就很能说明问题,不如和大家分享一下?”
苏念先是怔了一下,随即立刻明白了陆时砚的用意。他并非真的要她参与深奥的学术辩论,而是在体贴地为她搭建一个台阶,将话题巧妙地牵引到她所熟悉和擅长的、与文化策划和市场传播相关的领域。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被注入了勇气,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她抬起眼,迎上几位教授的目光,脸上重新绽开从容的微笑,接口道:“李教授,张教授,您二位太抬举我了,学术上的问题我确实懂得不多。不过从我工作的角度,也就是策划和市场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前几年故宫推出的一系列彩妆产品,特别是那几款爆火的口红,它们的设计就很巧妙——把故宫馆藏的经典传统纹样,比如缠枝莲、海水江崖这些,通过现代技术精准地印制在口红膏体上,或者将纹样转化到包装设计上。这样一来,产品既保留了非常纯粹和精美的传统文化元素,视觉上又完全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国潮’、‘高颜值’的审美追求,所以一经推出就销量惊人,甚至引发了社交平台上的热议和自发传播。”
她一旦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语速便自然而然地流畅起来,眼中也渐渐恢复了平日里的那份自信与神采。“再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古风题材网络游戏,或者是一些互动体验类的应用程序,它们常常会把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比如七夕乞巧、中秋拜月,或者是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比如皮影戏、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巧妙地改编并融入到游戏的主线剧情或者支线任务当中。玩家为了推进游戏,解锁新章节,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些民俗知识,在娱乐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触并记住了传统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其潜移默化的效果,有时候可能比单纯的书本知识灌输要好得多。”
她侃侃而谈,又举了几个近期市场上比较成功的文化跨界合作案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和受众心理。包厢里的几位教授起初或许只是带着几分宽容和好奇倾听,渐渐地,神色都变得认真起来,不时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张教授更是抚掌笑了起来,语气中带着赞赏:“有意思,真有意思!小苏说的这些案例,确实提供了一个我们平时在书斋里不太容易关注到的视角。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果然是市场风向最直接的晴雨表。时砚啊,”他转向陆时砚,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这可真是捡到宝贝了!以后咱们这帮老家伙的研究要是再遇到什么瓶颈,钻了牛角尖,还真得多和小苏这样的年轻人聊聊天,换换脑子,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来!”
苏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下意识地转头看向陆时砚,正好对上他含笑的眼眸,那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他在桌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那细微的动作仿佛在无声地说:“看,你做得非常好。”
饭局的后半段,随着几杯清茶下肚,气氛愈发轻松融洽。话题不知不觉从严谨的学术探讨,转向了更生活化的领域。李教授忽然叹了口气,聊起了自己刚上大学的儿子,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无奈:“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啊,心思真是难猜。我家那小子,上了大学之后,跟我们的话是越来越少了。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电脑,不是打游戏就是追什么星,聊起那些游戏角色、明星动态头头是道,可一说到专业课、未来的规划,就蔫了,要么敷衍几句,要么干脆嫌我们唠叨。我说了他好几次,道理讲了一箩筐,他根本听不进去,还总说我们这代人不懂他们,有代沟。”
他这番话像是打开了某个闸门,其他几位家中同样有处于青春期或刚成年子女的教授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起自家晚辈的种种“叛逆”行径和让他们无法理解的兴趣爱好,言语间充满了关切与忧虑交织的无奈。
陆时砚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加入讨论。直到众人的话语暂告一段落,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其实,我最近倒是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他顿了顿,目光温和地扫过在座的同窗,“或许,与其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强行纠正或者劝说,有时候,试着放下身段,主动去理解和走进他们的世界,效果可能会不一样。”他说话间,很自然地转过头,目光温柔地落在身边的苏念身上。
“就像念念,她喜欢逛热闹的夜市,喜欢去看一些独立乐队的现场演出,这些对我来说,原本都是非常陌生甚至会觉得有些嘈杂的环境。一开始,我也确实不太习惯。”他语气平和,带着回忆的意味,“但后来,我陪着她去了几次。在夜市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烟火气,还有年轻人那种鲜活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最直接的热爱;在那些Livehouse里,我听到的也不仅仅是震耳的音乐,更有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对情感的思考和态度。”
他看向苏念的眼神里,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珍视。“我记得有一次,她带我去看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众独立乐队的演出。那个主唱,把李清照的几首词,用现代摇滚的方式重新谱曲演唱了出来。当时台下的观众,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跟着节奏摇摆,在高潮部分甚至会一起大声合唱那些千古流传的词句。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吵闹,而是一种强烈的、由内而外迸发出来的,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那种感染力,非常打动人。”他重新看向几位同窗,总结道,“所以我在想,有时候我们眼中看到的所谓‘不务正业’,或许恰恰是他们这一代人,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表达他们对生活、对文化、对这个世界最真挚的热爱。”
苏念安静地听着,心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温热的暖流,缓缓蔓延至全身。她比谁都清楚,陆时砚本性喜静,习惯于秩序井然、安静清幽的环境。那些喧嚣的夜市和鼓点强劲的Livehouse,于他而言,最初绝对是一种挑战。可他不仅陪她去了,还如此细心地观察、思考,并在此刻,用这样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口吻,将他的感悟分享出来。他这番话,不仅仅是在宽慰几位为子女烦恼的教授,更是在用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默默地维护着她的世界,向所有人宣告,他尊重并深深珍视着她所热爱的一切。
李教授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脸上的神色缓和了许多:“时砚,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前阵子,我儿子非要给我看的一个什么古风动画短视频,好像是用什么新技术做的,把《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场景都动起来了,还配了解说,讲宋代市井生活。我当时还觉得他不务正业,现在想想,那视频做得确实生动有趣,比光看静态的画册和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印象要深刻得多。或许……或许我真该换个方式,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喜欢的那些东西,走进他的世界看看,而不是总摆着父亲的架子一味指责。”
饭局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窗外不知何时下起的细雨已经停了,夜色被洗涤得格外清澈,空气中弥漫着雨后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陆时砚牵着苏念的手,漫步在静谧的老巷里,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悠长。
“陆教授,”苏念仰起头,看着他在柔和光线下显得格外清隽的侧脸,眼底盈满了明亮的笑意和感动,“今天真的谢谢你。要不是你及时帮我解围,又把话题引到我熟悉的地方,我可能真要在那儿手足无措,杵成一尊尴尬的雕像了。”
陆时砚停下脚步,低头凝视着她。巷子很静,能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车流声。他俯身,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而珍重的吻,声音低沉而温柔:“该说谢谢的是我。你今天提到的那些文创案例和传播思路,非常鲜活,也很有启发性,确实给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她颊边被晚风吹乱的一缕发丝,嘴角勾起一抹清晰而迷人的笑意,“而且,看到你在我这些老朋友面前,能够那样从容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你的才华和见识,我心里……觉得很骄傲。”
苏念只觉得脸颊像被晚霞熨烫过一般,热度久久不散。她伸手紧紧抱住他的胳膊,将发烫的脸颊埋在他挺括的西装外套肩膀上,嗅着他身上熟悉的、令人安心的雪松清香。她忽然清晰地领悟到,一段真正健康而美好的感情,从来不是依靠某一方单方面的付出、庇护或牺牲来维系。它更像他们此刻这样——当他身处充斥着专业壁垒与学术规则的领域时,他会细心地为她拨开迷雾,搭建桥梁,让她能够从容地展现自我,绽放独特的光芒;而当她引领他接触那些充满活力与新潮事物的年轻世界时,她也在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新灵感、新视角的大门,用她的鲜活与热情,不断丰富着他的认知与生命体验。
这种双向奔赴的深刻默契与绵绵情意,就藏在每一次看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的体贴解围之中,也藏在彼此愿意为了对方,真诚地迈出脚步、走进另一个或许陌生世界的勇气与行动里。夜色温柔如水,将相携而行的两个身影紧密包裹。他们的脚步声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交织成一曲悠远而绵长的乐章,诉说着细水长流的日子里,那些无需言说却早已融入骨血的甜蜜与温暖。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岁时予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