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里,朱及第喝了口水,继续着他的讲述:“老铁们,郑和人生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就是改变了明朝皇统的‘靖难之役’。在这场叔侄相争的大戏中,郑和扮演的角色,可绝不仅仅是一个端茶送水的内侍。”
他压低了些声音,仿佛在讲述一个秘密:“当时,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但他的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却还在南京作为人质,留在建文帝眼皮子底下。这无疑是悬在朱棣头上的一把利剑。”
“而郑和,就利用了他太监的身份,以及常年在宫中行走、不易引人怀疑的便利,”朱及第语气中带着一丝钦佩,“他成为了连接北平与南京之间的一条秘密纽带!他多次冒险往来于两地,不仅为朱棣传递重要的朝廷动向和情报,更与身在南京的朱高炽三兄弟保持了秘密联系,稳定他们的心神,或许还参与策划了他们后来的安全撤离。”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朱及第继续说道,“建文帝派大臣张昺、谢贵前往北平,意图控制燕王府。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郑和展现了他不仅有谋,更有勇的一面!”
画面仿佛随着朱及第的讲述,回到了那个紧张的北平城。
“当朱棣假装疯癫,诱骗张昺、谢贵进入燕王府时,郑和可不是躲在后面。史料记载他参与了对张、谢二人的擒杀行动!”朱及第强调,“想象一下,一个太监,在那个关键时刻,与其他燕王府的护卫、将领一样,披上了沉重的铠甲,手持利刃,参与了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决断!”
“而这只是开始。”朱及第语速加快,“在随后的北平保卫战中,面对朝廷大将李景隆率领的数十万大军围攻,郑和更是‘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他不仅留在城内参与守城,还常常奉命突出重围,奔走于北平周边各地,去联络那些忠于朱棣或被说服的旧部、将领,为朱棣争取援军,稳定后方。”
“网友【文武双全】:好家伙!这才是真·太监中的战斗机!
“网友【历史细节控】:以前只知道郑和航海厉害,没想到打仗也这么猛!”
“网友【重新定义太监】:这表现,放哪个朝代都是能封侯拜将的狠人啊!”
奉天殿前,一片寂静。徐达、汤和、傅友德、蓝玉这些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开国勋贵们,此刻都收起了之前或许存在的对“宦官”的些许轻视,脸色变得凝重而严肃。
他们太清楚战场是什么样子了。披坚执锐,陷阵先登,那是提着脑袋玩命的勾当。联络各方,稳定军心,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良久,颍国公傅友德缓缓吐出一口气,由衷地赞道:“临危不惧,陷阵破敌,联络四方……此子,确是个爷们儿!” 他用上了军中最高规格的赞誉。
“不错,”徐达也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对勇武者的欣赏,“观其行事,有胆有识,绝非寻常阉宦可比。燕王能得此人,亦是幸事。”
蓝玉更是直接,咧嘴笑道:“是条好汉!可惜了,是个阉人,不然放在军中,定是一员冲阵猛将!”
连朱元璋都暗自点头。他用人向来重能力轻出身,郑和在此役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和能力,确实赢得了他的认可。他瞥了一眼身旁的朱棣,心中暗道:老四这小子,看人的眼光,倒是不差。
朱棣此刻心潮澎湃,他虽然还未经历靖难,但天幕所描绘的那个在未来对他忠心耿耿、能力卓绝的郑和(马和),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暗暗发誓,若真有那么一天,定要重用此人!
朱及第继续说道:“所以说,郑和后来能统领庞大的宝船舰队,绝非偶然。正是在靖难之役的血火考验中,他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勇气和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才被朱棣委以重任,最终成就了七下西洋的不朽传奇!”
朱及第四人离开餐厅,沿着宽敞的走廊漫步消食,他继续对着镜头分享:“老铁们,咱们上回书说到郑和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神勇,赢得了朱棣的绝对信任。那么问题来了,朱棣,也就是永乐大帝,为什么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倾举国之力,支持郑和进行规模如此空前、耗费如此巨大的远洋航行呢?这里面众说纷纭。”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第一个,也是最实在的原因——搞钱!永乐皇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同时也是一个超级‘工程帝’。他干了几件烧钱的大事: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平,要重修紫禁城,要疏通并扩建京杭大运河以保证北方的物资供应……哪一项不是吞金巨兽?朝廷国库的压力山大!”
“网友【经济基础】:懂了,一切为了Gdp!”
“网友【永乐大工程】:迁都、修皇宫、挖运河……这花钱速度,搁哪个朝代都扛不住啊。”
朱及第点头:“所以,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朝贡贸易’和‘官方特许贸易’。庞大的宝船舰队带着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出去,换回沿途各国的香料、珍宝、奇珍异兽,这些物资一部分充实国库,一部分进入皇家和权贵的口袋,利润惊人。这可以说是一次由国家主导的、规模宏远的‘走出去’创汇行动。”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个原因,就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传说靖难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他担心建文帝流亡海外,纠结势力卷土重来,所以派郑和顺便查访。”
说到这里,朱及第自己先笑了:“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扯。动用几万人的舰队,几十年的时间,七次远航,就为了找一个生死未知的废帝?这成本效益比也太低了。更可能的是,这是一个顺带的、或者说对外的借口,真正的核心目的,比这宏大得多。”
他神色认真起来,伸出第三根手指:“这第三个,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当时来自西方的巨大威胁——帖木儿汗国!”
天幕上适时出现了帖木儿汗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地图,其版图从中亚一直延伸到西亚,对明朝的西陲形成了巨大的压迫感。
“帖木儿这个人,堪称一代枭雄,他重建了几乎堪比成吉思汗的庞大帝国,并且对东方的明朝虎视眈眈。”朱及第解释道,“永乐皇帝即位时,帖木儿甚至已经在集结大军,准备东征明朝了!虽然后来帖木儿在远征途中病死了,但他的帝国余威犹在,始终是明朝西部最大的战略威胁。”
“网友【战略视野】:卧槽!原来下西洋还藏着这么一层军事外交目的!”
“网友【地图开疆】:这么一看,永乐皇帝的格局是真的大!”
“所以,”朱及第总结道,“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穿越印度洋,前往中东乃至更远的地方,去寻找并联合那些可能与帖木儿汗国有矛盾的势力,比如当时已经衰落的伊尔汗国后继者们,或者其他穆斯林政权,试图构建一个针对帖木儿帝国的战略包围网或者说外交同盟。这是一次跨越海洋的‘远交近攻’!”
奉天殿前,洪武君臣们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帖木儿?!”朱元璋目光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天幕上那个庞大的帝国疆域。他当然知道这个盘踞在西域的强敌,只是没想到其对大明的威胁竟如此迫近,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未来会以如此恢弘的方式去应对!
徐达、冯胜等武将更是血脉贲张。他们一生征战,对强大的对手有着天然的敏感。联合远洋势力共抗强敌?这思路何其大胆!何其壮观!
“老四……好小子!”朱元璋忍不住低声说了一句,语气复杂,既有对潜在威胁的担忧,更有对朱棣这份魄力与战略眼光的某种激赏。
李善长捻须的手停住了,喃喃道:“若真能通过海路,联络西方诸国,共制帖木儿……这确是一招妙棋!可这投入,这风险……” 他已经被这宏大的构想所震撼。
朱棣本人更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一条不同于陆地征伐的、更为广阔的强国之路!海洋,不仅能带来财富,更能承载帝国的战略雄心!
朱及第最后对着镜头说道:“所以,郑和下西洋,绝非简单的扬威耀武或寻人赚钱,它背后是永乐皇帝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做出的,集经济、外交、战略探寻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战略。其眼光之长远,气魄之宏大,足以令后世敬仰。好了,动机分析完毕,咱们也该去找点乐子了!”
航程在继续,而历史的波澜,正通过这小小的镜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同时激荡起无尽的回响。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