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下厂房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二百平米的空间,从一片空旷变成一条能够稳定产出合格产品的生产线,才是真正的挑战。
面对偌大而简陋的厂房,吴坤叉着腰,脸上又露出了熟悉的茫然和肉痛的表情:“烨子,地方是租下来了,可这……这空空荡荡的,怎么弄?还得买多少东西往里填啊?钱可没多少了!”
林烨没有说话,而是拿着卷尺,在厂房里来回踱步,心中默默规划。他的大脑如同一个精密的cAd软件,快速构建着生产线的布局。
“坤哥,钱要花在刀刃上。”林烨停下脚步,目光笃定,“我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自动化。就建一条最基础的、以人工操作为主的组装流水线。核心原则:实用、够用、便宜。”
他开始在地上用粉笔画出示意区域: “这里,作为来料检验和物料暂存区。所有元器件入库前,小伟你要带人抽检。” “这里,一字排开,摆四到五个焊接工位。每个工位配一套工具。” “焊接好的主板,流到这边,功能测试区。需要一台能跑我们测试程序的电脑和基础仪器。” “测试通过的主板,流到最后的组装包装区,和外壳、电池、包装盒汇合,完成最终组装和质检。” “通道留宽一点,方便搬运和走动。”
一个最简单、最线性的生产流程,就在林烨的粉笔勾勒和讲解中,清晰呈现出来。
“设备采购原则:二手、国产、耐用。”林烨定下基调。
接下来的几天,吴坤发挥了他混迹电子城多年的优势,开始四处打听和淘换二手设备。
几张厚重的、表面布满划痕但结实的钢制二手工作台,以几乎废铁的价格从一家倒闭的电子厂拉了回来。 几把国产的、型号老旧但还能精准控温的恒温电烙铁和热风枪,配上一批廉价的烙铁架和海绵。 一台笨重的、cRt显示器的二手示波器,一台老式的数字万用表,一台信号发生器——这些构成了寒酸但核心的测试阵地。 静电手环、镊子、螺丝刀、吸锡器……各种小工具成批采购。 最贵的,是那台林咬牙买下的二手手动贴片机,虽然只能贴装较大的元件,且对操作员要求很高,但能极大提升主板焊接的一致性和效率。
每一笔支出,吴坤都要精打细算,讨价还价,恨不得一个钢镚掰成两半花。看着资金不断减少,他脸上的愁容就没散过。
设备陆续到位,在空旷的厂房里渐渐有了点样子。但生产线光有设备不行,最重要的是人。
“招聘?”吴坤听到这个又头疼了,“现在招个熟练工得多贵?咱们这点钱……”
“不招熟练工。”林烨再次否定了他的想法,“我们招生手,最好是手脚麻利、细心、有点电子基础爱好的年轻人。工资可以低一点,我们来培训。”
招聘启事很简单,就贴在华光电子城的公告栏和附近城中村的电线杆上:“星火科技招聘生产线操作工,要求细心耐心,有无经验均可,提供培训。”
来应聘的人三教九流,有想找轻松活的大妈,有吊儿郎当的小年轻。林烨和周伟面试了几个,都不太满意。
最终,他们留下了两个人。 一个叫赵刚,二十出头,之前在老家修过摩托车,手指粗壮但看起来很灵活,话不多,眼神里透着想学门手艺的渴望。 另一个叫孙婷,是个微胖的女生,中专毕业,学的是会计但没找到工作,看起来文文静静,面试时表现得很仔细。
工资不高,包一顿午饭,但承诺干得好有奖金。
人招来了,培训的重任就落在了周伟的肩上。
林烨把周伟叫到一边:“小伟,以后这条生产线,就交给你来管。从培训到日常管理,到质量把关,你全权负责。有问题吗?”
周伟一下子紧张起来,脸都红了:“烨哥,我……我能行吗?我自己也才刚学没多久……”
“你比他们早学了几个月,就是老师了。”林烨鼓励地拍拍他肩膀,“把你知道的、我教你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严格要求,特别是焊接质量和操作规范,一点不能马虎。我相信你。”
带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周伟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他先是花了半天时间,讲解静电防护的重要性,演示如何正确佩戴静电手环。 然后从最基础的认元件开始:电阻、电容、电感、芯片……不要求他们懂原理,但必须能看懂料盘上的标识,能区分不同的型号。 接着是焊接练习。废电路板成了宝贝,赵刚和孙婷就在那上面反复练习:送锡、加热、撤走……要求焊点光滑、饱满、无虚焊连锡。
赵刚手劲大,一开始总是把焊盘烫坏,或者锡堆成一坨。周伟就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手势和力度。 孙婷则小心翼翼,有时加热时间不够,导致冷焊。周伟就鼓励她大胆一点。
练习了整整两天,浪费了不少焊锡丝,直到周伟检查后点头,才允许他们触碰真正的指环主板。
然后是学习使用那台手动贴片机,学习看作业指导书(林烨熬夜写的),学习使用测试程序……
培训的日子枯燥而漫长。厂房里经常回荡着周伟讲解的声音、电烙铁的滋滋声以及测试仪器发出的滴滴声。
林烨偶尔会过来看看,但他并不插手具体培训,只是在大方向上把关。他看到周伟从最初的紧张结巴,慢慢变得有条理、有威严起来。看到赵刚和孙婷从笨手笨脚,到逐渐熟练。
吴坤则忙着在外奔波,确保元器件的稳定供应,看着渐渐像样的生产线和开始受训的工人,他脸上的愁容总算减少了一些,偶尔还会嘀咕:“妈的,还真有点厂子的样子了……”
一条最初级的、手工为主的、效率低下的生产线,就在这个简陋的厂房里,靠着有限的资金和一群半路出家的人,一点点地搭建了起来。
虽然前路依旧艰难,但至少,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手工作坊了。标准化和可复制性的雏形,正在慢慢显现。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