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的基础硬件和人员初步到位,但厂房里的景象却远称不上“生产”,更像是一场混乱的、低效的忙碌。
赵刚焊完一块主板,不知道下一步该送到哪里,拿着板子四处问。 孙婷贴装元件时,发现某种电容快用完了,却不知道应该向谁汇报、如何申领。 测试工位上堆了几块板子,分不清哪些是测过的,哪些是待测的,哪些是有问题的。 周伟像个救火队员,一会儿跑去指导焊接,一会儿跑去调试测试程序,一会儿又要去找不知道被谁拿走的镊子,忙得团团转,效率却极其低下。
吴坤看着这乱象,又开始嘟囔:“这……这比在柜台后面还乱套啊!人多手杂,光听见忙活,没见出活儿啊!”
林烨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深知,没有流程和标准,人越多,设备越多,反而会越混乱。规模化生产,不仅仅是将人和设备堆砌在一起,更是用一套可靠的系统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
他再次把自己关进了那间用隔板勉强隔出来的、只有几平米的“办公室”里。这一次,他思考的不是技术算法,而是管理。
他没有mbA的学历,也没有大厂的生产管理经验。但他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从【超维记忆库】中汲取的、关于精益生产、质量管理的基础概念。
他拿起笔,在一沓A4纸上开始勾画。
首先,是生产管理流程。
他设计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线性流水作业单,伴随每一批主板一起流动。作业单上印着简单的工序:贴装 -> 焊接 -> 测试 -> 组装 -> 终检。每完成一道工序,操作员需要在对应位置签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和日期。
他规定了物料领取制度:每天开工前,由周伟根据生产计划,从物料暂存区将当天所需的元器件配发到每个焊接工位,并记录在《物料领用表》上。工位之间不允许私自传递物料。
他建立了不良品隔离区:测试不过的主板,立刻被贴上红色标签,放入一个专门的塑料筐内,等待周伟或林烨进行故障分析,严禁混入良品或随意丢弃。
他还设计了一个《生产日报表》,要求周伟每天下班前记录当日投入主板数量、产出良品数量、不良品数量及主要原因、工时消耗等基础数据。
这些流程简陋得甚至有些可笑,在很多成熟工厂看来只是幼儿园水平。但对于从零开始的“星火”来说,却是从混沌走向秩序的第一步。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质检标准。
光有流程不行,必须明确每一个环节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林烨为关键工序制定了可视化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他打印出放大特写的标准焊点照片(圆润、光滑、有光泽)和不良焊点照片(虚焊、连锡、冷焊、焊盘翘起),贴在每个焊接工位的正前方,要求操作员随时对照自检。
他编写了详细的测试程序操作指引,规定了每一步点哪里、看什么数值、如何判断通过\/不通过。要求测试员必须将测试结果记录在作业单上。
对于最终组装好的指环,他规定了外观检验标准:外壳无划伤、无毛刺;按键手感清晰;指示灯工作正常;LoGo印刷清晰无残缺。
他甚至要求周伟每天随机从产线上抽取3-5个成品,进行额外的高强度老化测试(连续运行数小时),以监控产品的长期稳定性。
标准制定好后,林烨召集了所有人,包括吴坤,开了一次简短但严肃的会。
他将打印好的流程图和质检标准贴在墙上,一条一条地讲解,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我们的生产,必须按照这个来。每一步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清清楚楚。谁出了问题,根据作业单上的签名,一查就知道。”
“质量是‘星火’的生命线。任何一个不良品流到客户手里,都是在砸我们自己的招牌。所以,质检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例外。”
周伟听得格外认真,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有章可循了。赵刚和孙婷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干活。
起初的推行并不顺利。习惯了随意性的工人们总觉得麻烦,作业单忘了签,物料领取嫌繁琐,自检也不够认真。
周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难得的耐心和严格。他不停地巡视,提醒,纠正。林烨则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几次因粗心导致批量焊接不良的事故,并要求责任人返工所有 affected 板子。
慢慢的,混乱开始消退。
工位变得整洁,物料摆放有序。板子沿着设定的流程流动,虽然缓慢,但不再停滞和混乱。不良品被及时剔除,避免了后续工序的浪费。
产能,在这种秩序的建立中,得到了初步的、但却实实在在的提升。
虽然每天产量可能只从最初的几个,缓慢提升到了十几个,但更重要的是,产出变得稳定和可控了。周伟也能从繁重的救火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整体效率和品质趋势。
吴坤看着日报表上虽然缓慢但确实在爬升的良品数字,看着仓库里逐渐堆积起来的、包装好的成品,终于不再抱怨,甚至偶尔会露出一点欣慰的笑容。
这套简陋的流程和标准,就像一副粗糙的骨架,虽然简单,却终于支撑起了“星火”的生产身体,让它告别了完全依赖个人经验和手艺的作坊模式,向着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迈出了蹒跚却至关重要的一步。
林烨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但这萌芽的秩序,让他看到了在有限条件下,依靠管理和系统提升效率的可能。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