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到那时年轻的君主仍无法独当一面,帝国恐怕将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江山稳固、皇权安宁。
可皇帝不但不予体谅,反而处处刁难,令他寸步难行。
这份心力交瘁让他几度萌生退意——一把老骨头,命不久矣,既然付出得不到认可,又何必苦苦支撑?
但只要想起尼古拉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昔日的知遇之恩,他就无法在这危难时刻抽身而去。
“陛下,这次和谈本是我们主动向天朝提出的,说到底,是我们求和。
倘若此刻中断谈判,拒绝对方条件,对天朝并无实质损失,他们仍可继续西进,兵锋直指我腹地。”
“可一旦谈判破裂,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一问如同惊雷,震得满殿寂静,连沙皇也为之动容。
是啊,接下来该怎么办?
真要拼死一战吗?且不论胜负如何,就算有能力对抗汉军,那南方的土军又该如何处置?总不能两线同时开战吧?
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国力。
若有此等实力,又怎会节节败退,沦落至此?
亚历山大三世死死盯着首相,怒火中烧——这老头竟当着众人的面揭了帝国的伤疤!
而戈尔恰科夫坦然迎上那双愤怒的眼睛。
如果连真相都不敢面对,那这个国家真的没救了。
片刻沉默后,沙皇终于移开了视线,仿佛一瞬间接受了现实。
他缓缓开口:“那就谈吧……尽力争取一份有利于我国的条约。”
俄国人同意谈判了,但在地点问题上却争执不下。
他们坚持要在本国境内进行,最好就在首都莫斯科举行,如此便可借主场之势,对天朝使团形成心理压迫。
眼下国内民情激愤,百姓对天朝恨之入骨。
一旦谈判消息走漏,不用官方动手,愤怒的民众就会将对方代表撕成碎片。
当然,为了确保谈判顺利推进,毛熊绝不会允许天朝的使团在莫思科出什么意外。
毕竟,若这些人被激愤的百姓给收拾了,往后谁替天朝坐上谈判桌跟他们掰扯?
可让这些使者切实体会一下毛熊民间对天朝的冷眼与敌意,倒不失为一种施压手段——无形之中,也能在正式会谈时多添几分筹码。
这正是毛熊坚持将谈判地定在自家首都莫思科的关键所在!
天朝对此心如明镜,自然也不会轻易落入对方圈套。
既然毛熊摆出姿态要在自家门口谈,那天朝也立刻回敬一招:那就干脆在长安谈,咱们的都城见。
虽然随着汉军连战连捷,天朝民众对毛熊的仇怨已不像从前那般炽烈,但回到自家地盘谈判,依旧能借势造势,营造出不可抗拒的氛围,逼得对方看清局势,打消不切实际的念头,乖乖低头认条件。
对于这个提议,毛熊当然不肯答应。
从莫思科到长安,横跨六千余里,往返一趟耗时数月。
他们哪有这份闲工夫?眼下南线正火烧眉毛——土鸡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插腹地,形势日益危急。
倘若不能迅速与天朝收场,调兵南下应对真正的威胁,那南方的溃势恐怕难以遏制,局面只会越来越糟。
于是毛熊当即否决了长安之议。
可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谈判还没开始便卡在了地点问题上。
没有共识的会面场所,谈何展开对话?
不过这个问题对天朝来说并不紧迫。
毕竟受夹击之苦的是毛熊,不是他们。
他们境内安然无恙,未曾遭战火侵袭,而前线的汉军更是步步推进,节节取胜。
在这种情形下,天朝的谈判使团索性停留在叶卡捷琳堡,一边领略草原辽阔风光,一边听着前方传来的胜讯,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反观毛熊,眼看谈判即将告吹,心中焦急万分。
此时南线土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东线汉军则已攻克喀山,正向伏尔加河西岸持续推进。
他们心里清楚得很: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
从天朝此前开出的条件就能看出,一旦土地落入对方手中,想再讨回来,几乎毫无可能。
继续僵持下去,失地只会越来越多。
而乌拉尔以西这片区域,正是毛熊人口最稠密、工业最集中的核心地带。
这里不同于荒凉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一旦被汉军拿下并牢牢控制,损失将极为惨重,甚至可能动摇国本。
迫于压力,毛熊不得不退一步,放弃非要在莫思科开会的强硬立场。
可长安又实在太过遥远,他们也不愿跋涉万里去对方家门口谈判。
于是,毛熊提出折中方案:请天朝代表前往伏尔加河下游的伏尔加城,就在那里举行会谈。
这座城便是后世所称的斯大琳格勒,也是二战期间那场决定命运的战役的发生地。
此地距双方控制区都不算远,在毛熊看来,选址于此合情合理,兼顾便利与平衡。
然而在天朝眼中,伏尔加城仍在毛熊掌控之下,前去谈判等同于踏入敌境,对方仍可借助地利营造压迫感。
更关键的是,一旦选定此地为会址,汉军接下来便不便直接进攻该城,势必影响整体战略部署。
毛熊此举,恐怕正是打着借谈判之名保城池的算盘,试图以此方式保住这块要地?
对于这种迂回伎俩,天朝岂能轻易中计?
于是顾维钧再次代表天朝婉拒其提议,并反过来发出邀请:不如你们来叶卡捷琳堡谈。
叶卡捷琳堡曾属毛熊疆土,但在去年已被汉军攻占,如今已是汉军稳固控制的前线重镇。
在此地会谈,毛熊不仅丧失主场优势,反而处处受制于人,一举一动都得看对方脸色行事。
毛熊方面自然也明白其中利害,因而断然拒绝。
“顾外长,毛熊那边回话了,不肯来叶卡捷琳堡谈。”
“哦?不愿意来?那就让他们等着吧,晾一晾也好。
咱们不急,该着急的是他们。”
顾维钧嘴角一扬,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这些毛子到现在还没搞明白局势——是他们巴巴地求着天朝坐下来谈判,可不是天朝低声下气去求他们点头。
都到了这步田地,还摆架子、耍花腔,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若不给他们点厉害瞧瞧,怕是连红灯笼挂出来是为了庆贺都不明白了!
“左老将军,你那边可以动手了。”
天朝这边表面上在谈和,背地里可没闲着,早把另一套手段备好了——那便是刀兵相见。
常言道: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桌上也别想捞到手;可要是枪炮能轰下来的城池,桌上的条件自然就好商量得多。
左宗棠率军攻下喀山后,已休整了二十来日。
若非朝廷传出与毛熊议和的消息,军令暂缓,此时汉军铁蹄早已踏破乌拉尔全境,莫思科城头怕是都看得见龙旗飘扬了。
将士们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仗打到这份上,分明一脚就能踹倒对手,何必还费劲去讲什么条件?能用刀说话的时候,谁耐烦动嘴皮子?
倘若毛子识相,乖乖照着天朝开出的条款低头认账,倒也罢了。
可偏偏这群人跟冻土里的顽石一般,又犟又硬,半点不懂进退。
这下可好,军中上下怒气冲天,如今得了皇帝陛下的准信儿,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此前停战半月,毛熊总算喘了口气。
趁着这空当,在伏尔加河西岸仓促筑起一道防线,日夜加固工事,妄图凭此挡住汉军锋芒。
毕竟再往西不远就是莫思科,一旦防线失守,京城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们咬紧牙关,发誓死守此地,寸土不让。
然而战火刚起,毛子脸上的得意便瞬间凝固。
那条被他们视作救命稻草的防线,竟撑不过一日,就被汉军团团撕开,处处崩裂,形同虚设。
汉军分作两路出击:一路由左宗棠统领,沿伏尔加河中下游稳步推进;另一路由白起挂帅,自乌拉尔山区向西穿插。
按理说兵力分散,压力应有所减轻。
即便挡不住双线进攻,至少也能稳住一头。
毛熊将领正是如此盘算,见汉军分兵,当即放弃南线防御,集中主力迎击北面白起部。
彼时俄军兵力近乎敌军两倍,占据地利又有工事依托,战前一个个信心满满,认定此役至少能逼退来犯之敌,甚至反手一击,重创对手。
更有激进者扬言,趁此良机反推东进,一举夺回喀山等失地,重建京畿外围屏障,彻底扭转战局。
结果战鼓一响,现实狠狠扇了他们一记耳光。
白起所率虽为偏师,却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其用兵诡谲多变,每每出招皆在意料之外,打得俄军措手不及,从开战之初便陷入被动,处处受制。
几番交锋下来,俄军阵脚大乱,伏尔加河防线顷刻瓦解,残部一路西逃,溃不成军。
沿途丢弃火炮、弹药、粮车无数,尸横遍野,血染雪原。
此役过后清点战果,毛熊折损逾四万之众,其中一万有余当场覆灭,两万余人被俘,其余逃归者亦多带伤残,短期内再难成战力。
这一仗打下来,俄军折损的兵力竟高达五万以上!
更糟糕的是,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尽数遗弃,导致前线部队弹药匮乏、补给断绝,战斗力一落千丈,士气也跌至冰点。
此役不仅重创了驻守莫斯科以东最强的一支俄军主力,更让毛熊的首都直接暴露在汉军兵锋之下。
倘若汉军乘胜西进,那座城池转眼间便将面临围攻!
而在南线,由于俄军主力尽数调往北方对抗白起所率大军,左宗棠这一路几乎未遇像样抵抗。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