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刚完成统一不久,国力尚弱,不宜将过多资源耗在这场战争上。
眼下最明智之举,是尽快结束冲突,借胜利之势巩固内部统治,消除潜在隐患,效仿天朝模式强化中央集权,为未来争霸欧洲打好根基。
想到此处,威廉心中悄然一叹。
日不落向来是欧洲棋局中的搅局者,历代强国无不视其为眼中钉。
任何志在称雄大陆的国家,皆欲除之而后快,威廉自然也不例外。
他也渴望一举终结这个宿敌,而眼下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现实是,第二帝国尚未真正成为欧洲主导力量,尚不具备整合全欧的实力。
因此,纵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暂且放过这一良机,与其议和,令其退出欧洲战场,退回本土休整。
威廉所能做的,便是在日不落恢复元气之前,全力提升帝国实力,争取早日具备统合欧洲、问鼎霸主的能力。
到那时,即便日不落再度崛起,第二帝国也能凭借整个大陆之力与之抗衡。
区区一座海岛,妄图对抗整片大陆,终究难以长久。
只要做到这一点,胜算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至此,威廉终于拿定主意,决定接受亨利首相提出的条件。
不过,在同意的同时,他也附加了一项要求:
日不落不得干预第二帝国对童话国的正当权益!
童话国地处德意志帝国以北,占据日德兰半岛唯一主权地位,对第二帝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地位之关键,犹如高丽之于天朝。
长期以来,此地便是列强争夺的焦点。
为了遏制帝国扩张,日不落早年便与童话国结盟,将其纳入羽翼之下,使之成为附庸。
而这份庇护关系,一直令威廉深感不悦。
在获得日不落帝国的支持后,童话国的底气也足了起来,不仅频繁插手欧洲各国的王位更迭,甚至曾发兵进攻普鲁士,企图争夺石勒苏益格地区的控制权。
为了夺回北石勒苏益格,普鲁士于1846年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狠狠打击了童话国的气焰,并成功将其北部领土纳入版图。
这场战事虽规模不及后来的普奥之战与普法之战,但对普鲁士乃至未来的德意志帝国来说,却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关键在于,通过这一仗,普鲁士摸清了日不落帝国的底线——他们或许不会公开支持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但也绝不会明面阻挠。
这一点从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童话国被揍却始终按兵不动,便可窥见一二。
固然,这种袖手旁观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高卢势力过于强盛,正在全球范围内与日不落争夺殖民地利益,因此伦敦方面乐见一个更强的普鲁士来牵制对方。
然而,正是这份默许,给了普鲁士放手一搏的勇气。
他们在短短三年内接连击败两大邻国,一举扫平了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等到他们轻松战胜高卢,跃升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时,日不落才猛然惊觉:自己当初纵容的,竟是一头已挣脱牢笼的猛兽。
而当他们终于想要遏制这个新生帝国时,局势早已失控,时机也已错过。
不过威廉一世始终记得,普鲁士崛起的第一步正是从那场对丹麦的胜利开始的。
若放任北方的童话国继续独立存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帝国致命的软肋。
因此,他无论如何也要将这片土地收入囊中。
当得知德皇提出这一要求后,日不落方面陷入了两难。
童话国虽不如风车国那般战略核心,但作为他们在欧陆的重要支点之一,其地位正随着第二帝国的扩张而日益凸显。
原本他们的盘算是逐步收缩大陆军力,集中资源建设海军,待海上力量成型后再重返欧洲主导格局。
届时,像风车国和童话国这样的小国,将成为他们重返大陆的跳板:前者用于牵制高卢与德意志,后者则专为制约第二帝国而保留。
如今德国皇帝直接索要童话国,无异于斩断他们未来回师欧洲的一条退路。
以眼下德军的战斗力,一旦日不落退出西线战局,协约国其他成员根本无力抵挡其推进,战争极可能迅速终结。
一旦和平降临,德军便可腾出兵力,逐一解决周边小邦。
其中,北方的童话国、西部的风车国,首当其冲。
过去日不落强盛之时,尚能出面调停或威慑,保全这些附属国的安全;可如今自身难保,哪还有余力顾及他人?
这两个国家极可能被德意志铁蹄吞并。
而一旦实现兼并,不仅国土连成一片,国力也将大幅提升。
毕竟无论是童话国还是风车国,皆拥有可观的工业基础与自然资源,融入帝国后必将增强整体实力。
更重要的是,若德意志能掌控整个日德兰半岛,其海岸防线将彻底贯通,不再因中间横插一个敌对政权而割裂为两段。
而这,正是长久以来制约其海军建设的最大瓶颈。
一旦打通,只要帝国决心投入,海上力量必将迅猛发展。
此外,占据整个半岛后,德军的战略纵深也将大为拓展——实力不足时可退守波罗的海,安心操练整备;时机成熟时则可扬帆而出,进逼北海,攻守自如。
得益于日德兰半岛的天然屏障,约翰牛海军几乎无法轻易进入波罗的海。
若想强行突破,除非不惜代价、孤注一掷地发动猛攻——但这种战术需要极大的胆识与决断,一旦失败,便意味着全军覆没,再无回旋余地。
而等到德国海军真正壮大起来,就能主动驶出波罗的海,挺进大西洋,寻找约翰牛主力舰队展开决战。
这种既能固守自保,又能伺机出击的局面,对德国来说极为有利。
因此,即便约翰牛在未来成功重建其海上力量,仍将面临来自德国的巨大压力。
倘若他们未能在德国崛起前恢复自身实力,那么当德国海军占据优势之时,极有可能凭借制海权对约翰牛本土发起军事打击,彻底铲除这个长期对手!
对于欧洲各国而言,击败甚至瓦解约翰牛,一直是深藏心底的愿望。
毕竟这个岛国长久以来始终在欧洲大陆边缘搅动风云,屡次破坏那些有望统一欧洲的强国霸业,使其功败垂成。
如今,随着大清帝国强势崛起,不少欧洲人的心理悄然发生了转变。
他们意识到,以大清那惊人的体量,已吞并南亚与南洋诸地,且正向北美扩张势力。
一旦完成这些区域的整合,大清的疆域将超过五千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将突破八亿大关!
如此辽阔的国土,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必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国力。
当初那个盘踞北方寒荒之地、占地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沙俄,就已令整个欧洲如坐针毡。
而现在出现的,是一个领土更为广袤、人口多出十倍、且掌控富庶膏腴之地的庞然大物!
大清所带来的压迫感,远非昔日沙俄可比。
因而一些有远见的欧洲人开始警醒:若继续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欧洲恐难抵挡这股新兴力量。
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应对日益强大的大清,否则这个统治世界数百年、引领人类文明与工业发展的大陆,或将就此衰落,丧失其主导地位。
作为最有可能实现欧洲统一的国家,威廉一世心中的宏图伟志,也随着约翰牛即将退出战争而迅速膨胀。
尽管眼下普鲁士与大清尚属盟友,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今日并肩作战的伙伴,明日可能便是刀兵相见的敌人。
为此,他必须为未来布局。
击败约翰牛与法国,完成欧洲的整合,正是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中,打垮法国并不算难,真正棘手的是如何根除约翰牛这个不断搅局的老对手。
虽然双方各怀心思,但在秘密接触之后,约翰牛与普鲁士很快就在停战问题上达成默契。
约翰牛最终默许了第二帝国吞并丹麦的要求。
以他们当前的实力,纵使反对也无力阻止,不如顺势承认,暂避锋芒。
不过,约翰牛人耍了个心眼——并未在正式条约中明文确认此事,仅口头表示不会干预普鲁士行动,算是默认了既成事实。
这样一来,日后一旦国力恢复,便可翻脸不认账,借着历史上与丹麦曾有盟约的名义,重新对普鲁士开战。
这一招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眼睛。
但他明知其中有诈,仍点头同意了这一安排。
他对德皇威廉一世说道:“约翰牛人能用这个理由打我们,我们将来也能用同样的理由打他们。”
威廉一听便懂:一旦吞并丹麦,极可能出现流亡政权;而这个流亡正府很可能逃往约翰牛寻求庇护。
届时,德国便可以此为由,向约翰牛宣战。
双方都清楚,这份和约并非永久和平的开端,而只是短暂休战的权宜之计,实则是为下一场终极对决积蓄力量罢了。
因此,这样的事不值得继续纠缠,很快两国便达成了和约。
和约一签,在德军默许之下,英军迅速撤离西线战场,将阵地移交德方,自己则登船从西欧启程返回本土。
这一动向立刻引起了风车国的警觉。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