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卿稍安。” 赵匡胤抬手止住殿内的议论,然后看着仍然跪着的陆子扬道:“陆卿家,你先起来,你面前的这位是副宰相沈义伦,他说的话你也听见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陆子扬本以为有唐朝那种万国来朝的壮举在前,此事应该很顺利的通过,却没有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大臣反对,听到其原因后才恍然大悟。
听赵匡胤的意思是要自己和眼前这位白发苍苍,估计都有七十岁的老头搞一场辩论会,他稍稍整理了下思路,拱手道:“原来是沈大人,不知沈大人还记得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吗?”
“老夫当然记得,不过此事和开设市舶司有何关系?”沈义伦白发高高翘起,面色不悦的回道。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也有大臣反对,说劳民伤财,可运河开通后,江南漕运源源不断输往洛阳,国库因此充盈,才有了后来的盛唐气象。”
“开通市舶司进行海外贸易就如同这条大运河,它可以源源不断的把南洋甚至是西洋的货物转运到我大宋。”
“再说大唐的教训不在通商本身,而在监管失序与边镇权滥。安史之乱的根源是节度使手握重兵、朝廷管控乏力,并非胡商贸易所致;反倒是乱后西域商路断绝,吐蕃、回鹘失去贸易之利,才加剧了边地冲突,这恰是‘禁商致乱’的佐证”
“你说我大宋地大物博,这确实不假,但蛮夷之物真的就没有用吗?下官并不赞同。如果下官没有记错的话,治疗箭伤效果极好的乳香、没药,和制作火药箭和火球的硫磺、硝石便是来自波斯,只是数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设市舶司并非求蛮夷之物,而是让我朝瓷器、茶叶等物产走出去,把番银、药品、硫磺等这些急需之物换进来,军队的甲胄需要铜铁,赈灾的粮草需要漕银。”
说到最后,陆子扬行礼道:“官家,最重要的一点,设市舶司可以极大的充盈国库,又不用把税赋摊派到农人身上,可以极大的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法。”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起来。赵匡胤也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确实值得一试,点头道:“陆卿家所言确实很有道理,谁还有异议?”
“等等,陆判官,如果是换回那些急需品还好说,但是要那些银子干嘛?如果我大宋的银子越来越多,那岂不是意味着银子越来越不值钱,物件肯定会越来越贵,这对我大宋有何好处?”沈义伦见情形不对,急忙说道。
咦!这人不简单啊!竟然知道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与物价稳定,见众人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盯在自己的身上,陆子扬微微一笑,解释道:“沈大人才思敏捷,下官佩服。“银子本身不能当饭吃,但若用对了地方,却能有极大的好处。因为货币是流通的血脉,没有足够的货币周转,再多的粮食布匹也很难流通起来。”
“额,下官打个比方。”见众人似懂非懂,陆子扬思索了一下才道:“就像村里王铁匠的五两银子,若只攥在手里不用,确实买不来猪肉面粉;可他用银子雇人打铁、买铁矿,打出更多锄头换粮食,银子流转起来,手里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多。”
“我大宋的银子如果从市舶司进来,并非堆在国库当摆设。不如说我们卖出一匹锦缎得一两银子,用这一两银子能买十石米,十石米能养一户农户垦荒,农户多产的粮食又能换成银子买衣服等等。如此银货循环,银子越多,流通越畅,百姓越富,国库也将越充实。”
“所以银子多了是否值钱,关键看物资是否充足,而非银子本身有多少。”
“哦,就是比方说如今全国一年可以产出五千万石粮食,市面上一两银子可以买十石米,如果用流入的银子开垦荒田,粮食的产量增加到一亿石,那流入市面上的粮食也就更多,此时即便有更多银子流入,价格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是这个意思吧?”赵匡胤思索了一会说道。
“不错,官家圣明。”陆子扬心悦诚服的说道。
赵匡胤面有得色,起初自己也不以为然,却想不到成立市舶司竟然有如此大的好处,这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看着御阶下的陆子扬是越看越顺眼,心中的愤怒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他咳了咳说道:“沈卿家,你还有何话说?”
“臣心悦诚服,无话可说。”沈义伦听懂了赵匡胤的意思,自己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倒也干脆,直接说道。
“诸位卿家对设立市舶司还有何异议?”
赵匡胤第一个赞成:“臣弟同意开设市舶司。”
“臣等附议。”
赵匡胤龙颜大悦:“好,朕决定设立市舶司,设市舶使一职,由三司负责调任,市舶司由市舶使、各州知州和各地的转运使协同管理。地点嘛,就定在广州。”看了陆子扬一眼稍稍犹豫了一下,说道:“薛卿家,市舶使的适合人选你们三司尽快拟个名单呈上来。”
“臣领旨。”薛居正出列道。心中明白,开设市舶司是陆子扬提出来的,他其实就是最佳的人选,官家的意思却是把他排除在外,看来是想让他常伴左右了,这小子发达了。
众人也听出了赵匡胤的意思,皆是又惊又羡的看了他一眼,弄的陆子扬一头雾水。
“陆卿家,你回头把如何开设市舶司的条陈报上来,越详细越好。为了入宫方便,朕封你为侍读学士,有什么事也可以随时向朕汇报。”
众人哗然,想不到官家竟然对他如此偏爱,侍读学士虽然只是虚职,但担任此职务的无一不是官家最亲近信任之人,看来官家打算重点培养此人了。
以后得好好巴结他。
喜欢宋韵流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宋韵流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