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的指针停在十点零八分,陈御风的手还贴在表壳上。震动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稳,像是某种信号已经接通。他睁开眼,全息投影还停留在林仲衡的手稿末页,那行小字清晰可见:“愿后来者,不负长夜。”
林浩站在终端前,手指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是刚完成的曲率引擎能耗模型。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六个小时,眼睛发红,但精神紧绷。他调出三组对比数据,确认最优解后,才抬起头。
“陈工,新算法验证通过。”他说,“能耗降低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稳定性提升两倍。只要再优化冷却模块,我们就能进行第一次短距跃迁测试。”
陈御风没动。他盯着投影里的草图,飞行器下方那句话反复在脑子里回响。过了几秒,他轻声问:“我们复现了他们的材料,破解了他们的公式……可我们真的读懂了他们的愿望吗?”
林浩一愣。他没想到会听到这个问题。
“什么意思?”他问。
“他们留下的不是技术。”陈御风说,“是期待。他们想让我们飞出去,不是靠一台机器,而是带着整个人类的未来。”
林浩皱眉。“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未来。曲率引擎是基础,没有它,什么都飞不出太阳系。”
“所以你只想让它飞得更远、更省燃料?”陈御风转身面对他,“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突破了太阳系边界,却发现飞船里只有死寂的金属和耗尽的能源,那算不算成功?”
林浩张了张嘴,没说话。
就在这时,主控台屏幕一闪,监控画面切入。月球基地生态舱的实时影像出现在中央——人工光照下,转基因小麦正在生长,绿意盎然。一名宇航员正弯腰记录数据,身后是封闭的水循环系统和空气过滤装置。
沈昭华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这是第三批作物,成活率百分之九十二。”
她出现在副屏,穿着浅香槟色西装,翡翠戒指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他们在月球种地。”她说,“不是为了旅游,是为了活下去。我们研究飞行器,也不该只是为了飞。”
林浩看着画面,眉头慢慢松开。
“你们的意思是……”他顿了顿,“我们要造的不只是战机?”
陈御风点头。他调出新的设计界面,一艘庞大舰体的轮廓缓缓展开。内部结构分层显示:最外层是防护装甲,中间是动力核心,内层则是完整的生态圈——大气循环系统、淡水再生模块、垂直农业区、居住舱。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飞机。”他说,“它是一艘能自我维持的母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移动地球’。”
林浩走近屏幕,仔细查看结构图。他的目光落在生态负载计算区域。
“动力系统撑得住吗?”他问。
“现在的曲率引擎不行。”陈御风说,“但它可以升级。我们需要的不是更低的能耗,而是更大的承载能力。发动机不仅要推得动飞船,还要供得起整个生命系统。”
沈昭华接话:“现有的航天器都是工具思维——带多少燃料,飞多远距离。但我们这次要换一种逻辑。战机不再只是武器或交通工具,它是文明的载体。”
林浩沉默。他低头看向自己刚完成的能耗模型,忽然意识到什么。
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在试图让机器更节省资源。可这种节省的背后,是对生存极限的恐惧。而眼前这个构想,已经跳出了“节省”的框架,直接指向“延续”。
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重新戴上。
“如果目标变了,所有参数都得重算。”他说,“生态系统的重量、氧气消耗速率、食物生产周期……这些都会影响动力输出需求。”
“那就重算。”陈御风说,“我们不缺时间,缺的是方向。过去三个月,我们在追一段被埋藏的历史。现在,是时候定义自己的未来了。”
林浩没再反驳。他坐回终端前,关闭了原有的项目文件。新建文档的标题栏,他输入一行字:“project Nova-Earth”。
沈昭华看着这一幕,没说话。她轻轻按了一下戒指,将月球基地的画面固定在侧屏,作为参考模板。
“接下来需要什么?”她问。
“材料。”陈御风说,“‘龙鳞’合金能抗高温和辐射,但不适合长期生物承载。我们需要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既能屏蔽宇宙射线,又能参与空气再生反应。”
“我可以调动实验室资源。”沈昭华说,“另外,沈氏旗下的太空工程队已经在做类似研究,我可以让他们并入项目。”
“还有电源。”林浩补充,“生态圈耗电巨大。现有的核聚变堆体积太大,必须开发小型化高密度能源。”
“交给我。”陈御风说,“系统最近提示有隐藏任务链更新,可能涉及新能源技术。我会去几个关键地点签到。”
三人陷入短暂沉默。控制台的灯映在他们脸上,投影中的母舰轮廓还在缓慢旋转。
林浩忽然开口:“如果我们真能把人带上这样的飞船……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飞行员,不再是单纯的驾驶员?”
“对。”陈御风说,“他们是生态管理者、能源调度员、生命支持专家。飞行技术只是基础。”
“那训练方式也得改。”林浩说,“不能再只练操控。他们得学会种地、修水管、处理废水……这不像飞行员,倒像宇航员加农民。”
沈昭华嘴角微扬。“可人类最早就是在土地上生存的。我们飞得越高,反而越忘了根本。”
陈御风看着她,又看向林浩。
“所以我们不是在造一架飞机。”他说,“是在重建一套生存体系。从材料到能源,从空气到食物,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断。”
林浩深吸一口气,打开一个新的计算模块。他开始输入生态圈的总质量参数,准备重新校准动力方程。
“第一步,先确定最小可行生存单元。”他说,“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水、热量?这些数据必须精确。”
“我已经让人整理国际空间站的生存记录。”沈昭华说,“包括心理承受阈值、人际密度影响、长期失重应对方案。”
陈御风点头。他放大母舰设计图的核心区域,标记出动力与生态的连接点。
“这里要设双重冗余系统。”他说,“一旦外部供能不能维持,内部循环必须独立运行至少三年。”
“三年?”林浩抬头,“你是打算让人长期漂在太空?”
“不是漂。”陈御风说,“是迁徙。太阳系只是起点。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无法居住,我们必须有能力带走文明。”
林浩没再问。他低头继续输入数据,手指速度明显加快。
沈昭华关闭月球画面,转而调出全球科研基地分布图。
“我建议成立联合研发组。”她说,“把航空、材料、生物、能源四个领域的团队整合起来。对外统一命名为‘星际母舰计划’。”
“名字太正式。”陈御风说,“叫‘星舟工程’吧。简单,有力。”
“星舟……”林浩低声重复一遍,“比‘移动地球’顺口。”
沈昭华看了他们一眼,启动权限审批程序。新项目的资金通道在系统中生成,标注为S级保密。
“从今天起,曲率引擎项目转入后台支持角色。”她说,“主攻方向调整为生态圈集成与动力适配。”
林浩保存了最后一组数据,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
“我有个问题。”他说。
“说。”
“如果我们造出了这样的飞船,第一艘该往哪儿飞?”
陈御风没立刻回答。他看向投影中的母舰轮廓,手指轻轻划过驾驶舱位置。
“不急着飞多远。”他说,“先让它能自己活下来。等它能在轨道上独立运行一年,不靠地面补给,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林浩点头。他回到座位,重新打开设计软件,在项目备注栏写下一句话:“目标:让人类在太空中,也能呼吸、吃饭、睡觉,像在地球上一样。”
沈昭华摘下戒指,轻轻放在控制台上。金属面朝上,翡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她没有说话,但动作已经表明立场。
陈御风站在全息投影前,手指触碰母舰核心区域。他的眼神很静,不再追问过去,而是凝视前方。
林浩删掉了旧的能耗模型,在新文件夹里建立子目录:
- 生态负载
- 氧气循环
- 食物生产
- 应急冗余
沈昭华调出通讯列表,准备联系各大科研机构负责人。
控制室的灯一直亮着。三人围在投影周围,讨论下一个计算节点。
林浩忽然停下打字的动作。
“等等。”他说,“我们还没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他抬头看向陈御风。
“如果这艘船真的离开了太阳系,谁来决定它去哪儿?”
喜欢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