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维持的“多样性表演”在初生之域持续了一段时间。意识景观光怪陆离,规则实验层出不穷,思想碰撞激烈异常。然而,一种疲惫感和虚伪感也开始悄然滋生。当“展现独特性”成为一种生存义务时,其本身就开始失去真正的独特性。莉娜感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一种瓶颈,她不再是为了表达而创作,而是为了“证明存在多样性”而创作,这让她感到窒息。
共议庭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精神上的倦怠。李娜意识到,长此以往,文明的内在凝聚力将会被这种表演性生存所腐蚀。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打破这种被定义的困境,哪怕只是在心态上。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的、更高层级的发现。
杨教授团队一直在持续监测“异熵体”的状态。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寻找其规则结构的弱点或可沟通的节点。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调整了深空监测阵列的灵敏度和指向性,试图捕捉任何可能与“异熵体”相关的、更微弱的时空涟漪。
他们捕捉到了。
并非来自“异熵体”本身,而是来自那片“异熵体”所在的、更深邃的虚空。数据显示,在“异熵体”规则晶体存在的空间坐标周围,存在着极其细微但规律性的“背景规则扭曲”。这种扭曲并非“异熵体”自身散发,更像是一种……外部环境施加的微弱压力,一种无处不在的“背景辐射”,其性质与初生之域所知的任何能量或规则形式都截然不同。
进一步的分析带来了一个更惊人的推论:这种背景扭曲,似乎对“异熵体”本身也产生着某种难以察觉的影响。就像水中的鱼感受着水压,但鱼本身可能不会特别在意。“异熵体”那绝对的、冰冷的逻辑运行,是否也处于某种更宏大的“环境”的观察和约束之下?
“我们以为‘异熵体’是最终的观察者和审判者,”杨教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向李娜汇报,“但可能……它也只是在一个更大的‘池塘’里游弋的鱼。它观察我们,而它自身,也可能被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或规律所‘观察’着。”
这个想法如同在密闭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气窗。初生之域的文明,从“被观察的样本”这一被动身份中,隐约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宇宙图景。他们并非处于被审视的终点,或许只是嵌套式观察链中的一环。
这个发现并未提供任何直接的武器或防御手段,却带来了一种心态上的解放。那种被“异熵体”单一目光锁定的窒息感,被稀释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表演,在一个可能无限广阔的视角下,或许都只是微不足道的涟漪。
莉娜在得知这个推测后,沉默良久。然后,她解散了正在进行的、旨在“展现情感复杂性”的集体创作项目。她独自一人,来到一片模拟的、寂静的星光下,开始纯粹为了自己,记录内心那些无法被归类、甚至无法被“异熵体”的逻辑所量化的、最细微的感受——一丝莫名的惆怅,一缕无由的欣喜,一段毫无意义的、关于光影变幻的沉迷。
她的意识光芒不再试图向外证明什么,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星辰,无论是否被观测,依旧遵循着自己的轨迹闪烁。
这种回归内在真实的倾向,开始如同涓涓细流,在文明中悄然蔓延。表演性的喧嚣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对自我存在的探索和确认。他们依然保持活跃和创造性,但动机从“取悦观察者”慢慢回归到“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本身。
“异熵体”的规则晶体依旧沉默,对初生之域内部的这种心态转变,没有任何可探测的反应。它或许注意到了,或许没有。但此刻,初生之域的居民们,似乎不再那么在意它的“看法”了。
他们依然是样本,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观察者,观察着自身,也间接地,观察着那个观察他们的存在。在这无限嵌套的宇宙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小却坚实的立足点。前方的迷雾并未散去,但他们的眼中,多了一丝探索者的从容。
(第9卷 第523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