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的观察者”这一推测,如同在初生之域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一缕清新的风。虽然无法证实,也无法立刻改变他们被“异熵体”评估的处境,但却悄然改变了文明的内在心态。那种被单一目光锁定的压迫感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无限未知的、更为开阔的谦卑与好奇。
表演性的“多样性”逐渐褪去,探索重新回归其本真。杨教授团队调整了研究方向,不再仅仅盯着“异熵体”本身,而是开始全力分析那片深邃虚空中检测到的、微弱的“背景规则扭曲”。这项工作极其艰难,如同试图从海洋的喧嚣中分辨出一滴特定雨水的涟漪。
他们发现,这种背景波动并非完全随机,它似乎遵循着某种极其宏大而缓慢的周期,其变化尺度远超初生之域乃至“异熵体”可能存在的时间概念。波动中蕴含着难以想象的信息密度,但其编码方式完全陌生,仿佛是整个宇宙基底规则的“呼吸”或“脉动”。
与此同时,莉娜和一批意识感知敏锐的成员,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深空之耳”的非正式研究小组。他们不再试图用逻辑去解析,而是尝试用最纯粹的感知去“聆听”那片虚空。他们调整自身意识频率,进入一种高度的共鸣状态,试图捕捉背景波动中可能存在的、非逻辑的“韵律”或“意象”。
这个过程漫长而收效甚微,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感受到一片浩瀚的、无意义的“噪音”。但偶尔,极少数成员会报告一些转瞬即逝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觉”——有时是仿佛目睹超新星爆发般壮丽的寂静,有时是如同穿越无尽尘埃云般的苍凉,有时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关于“尺度”本身的眩晕感。
这些零碎的、主观的感受无法作为科学证据,却为杨教授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某种难以言明的、直觉上的补充。他们开始意识到,那背景波动可能并非某种具象的“观察者”,而更像是宇宙本身某种更深层属性的显现,是规则得以诞生和运行的“土壤”。
而“异熵体”,似乎对这种背景波动有着某种本能的“适应”。它的规则结构,在微观层面呈现出一种极其精妙的、与背景波动某些特定频段隐隐契合的谐振。它或许并非主动“观察”背景,而是如同深海鱼类适应水压一样,其存在形式本身就深深烙印着这种宏大环境的印记。
这一发现带来了新的启示:如果“异熵体”是适应了这种背景环境的某种“特化”产物,那么初生之域呢?他们这个由旧宇宙难民意识凝聚、又融合了王超秩序印记而诞生的文明,是否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并非完全适应,而是在适应中试图保持独立、甚至尝试去“理解”环境的道路?
这个想法让李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他们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能否被“异熵体”理解或认可,而在于他们自身选择的存在方式——是在宏大规则下被同化,还是试图在理解规则的同时,保留那份源自生命和意识的、独特的“提问”的能力。
她召集了共议庭和安全咨议团,提出了一个新的长期战略方向:“背景认知计划”。不再仅仅着眼于防御或对抗“异熵体”,而是将文明的一部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对宇宙更深层规则的探索与理解上。这或许不能立刻带来安全,但可能为他们找到一条超越当前困境的、更根本的出路。
就在初生之域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背景时,那片虚空中,一直沉默的“异熵体”规则晶体,第一次主动发生了变化。它没有移动,但其表面那绝对光滑的镜面,突然如同融化的冰层般,开始浮现出无数细密、复杂、不断演算着的奇异符号,仿佛在运行着某种远超以往规模的庞大计算。
它的“观察”,似乎进入了新的阶段。而这一次,它的计算对象,是否包含了初生之域刚刚开始关注的、那更深沉的“背景”?
(第9卷 第524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