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云溪像是被撒了一把金粉,城外的冬麦全黄了,风一吹,麦浪翻滚,“沙沙”的声响裹着麦香飘满了整个县城。天还没亮,农户们就扛着镰刀往麦田跑,连孩子们都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盼着能捡些掉落的麦穗,带回家给爹娘做麦饼。
沈清沅(苏野)早就醒了,穿着件浅蓝色的粗布衣裳,手里攥着把新磨的镰刀,蹦蹦跳跳地往麦田走。刚到田埂,就看见李伯已经割了半亩地,金黄的麦秆在他身后堆成了小山。“李伯,您起得真早!”沈清沅笑着跑过去,学着李伯的样子弯下腰,把镰刀对准麦秆根部,“唰”地一下,几株麦子就倒在了怀里。
可没割几下,她的手就开始发酸,腰也疼得直不起来。李伯见了,赶紧停下手里的活,接过她的镰刀:“沅沅姑娘,你歇会儿吧,这活累,不是姑娘家干的。你去看看脱粒机,别让机器出毛病就行。”沈清沅有些不好意思,揉了揉腰:“那好吧,您也别太累了,歇会儿再割。”
脱粒机就放在麦田边,是沈修从邻县借来的,机器一启动,“轰隆隆”的声响就盖过了麦浪声。沈清沅蹲在机器旁,把农户们割下来的麦子递进去,金黄的麦粒就源源不断地掉出来,落在铺好的白布上,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她伸手摸了摸麦粒,饱满又光滑,心里满是欢喜——这是她和云溪百姓一起种出来的麦子,是大家的希望。
太阳升到半空时,林砚提着个食盒来了,里面装着刚烙好的葱花饼和一壶薄荷茶。“沅沅,快过来吃点东西,歇会儿再忙。”林砚把食盒放在田埂上,朝沈清沅招手。沈清沅跑过去,拿起一块饼就咬,葱花的香味混着饼的焦香在嘴里散开,暖乎乎的。“娘,您烙的饼真好吃!”她边吃边说,眼睛弯成了月牙。
林砚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又把饼递给旁边的农户:“大家也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干。”农户们纷纷道谢,围过来拿起饼吃,一边吃一边夸:“沈夫人的手艺真好,这饼比城里的点心还香!”“是啊,要是天天能吃这么好的饼,咱们就算累死也值了!”
正热闹着,沈修骑着马从县城方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脸色有些严肃。“阿砚,沅沅,你们过来一下。”沈修跳下马,把信递给林砚。林砚接过信,拆开一看,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沈清沅见了,心里一紧:“娘,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林砚把信递给沈清沅,声音有些低沉:“是京城来的信,皇后娘娘又召咱们进京,说想听听咱们治理云溪的经验,还要在京城推广咱们种冬麦的法子。”沈清沅接过信,快速扫了几眼,心里顿时慌了:“娘,咱们能不能不去啊?我还想在云溪种更多的麦子,教更多人种冬麦呢。”
沈修叹了口气,摸了摸沈清沅的头:“圣旨已下,咱们不能不去。不过你们放心,我已经跟省里的官员说了,等咱们把京城的事办完,就赶紧回来,继续在云溪种麦子,过安稳日子。”李伯和旁边的农户们也围了过来,听说沈修一家要进京,都有些舍不得。“沈大人,沈夫人,你们真要走啊?”李伯语气急切,“这麦子刚丰收,还有好多事要做呢,你们走了,咱们怎么办啊?”
林砚赶紧安慰:“李伯,您别担心,互助坊有张郎中看着,冬麦的种植法子也都写下来了,你们要是有什么困难,就给省里的官员写信,他们会帮忙的。等我们从京城回来,一定还跟以前一样,跟大家一起种麦子,一起把云溪建设得更好。”
农户们听了,心里才稍微踏实些,可还是忍不住叹气:“那你们一定要早点回来啊,咱们还等着跟你们一起收明年的麦子呢!”“是啊,沈姑娘,你还没教咱们做麦饼呢,可不能忘了啊!”沈清沅用力点头:“我不会忘的!等我从京城回来,就教大家做麦饼、做面条,让大家天天都能吃白面!”
太阳渐渐西斜,麦田里的麦子已经割得差不多了,农户们开始把麦粒装袋,扛着往家里走。沈清沅看着满田的麦秆和一袋袋的麦粒,心里既欢喜又不舍——欢喜的是丰收了,不舍的是刚和云溪的百姓熟悉起来,就要分开。林砚看出了她的心思,轻轻握住她的手:“别难过,咱们只是去京城一趟,很快就会回来的。云溪是咱们的家,咱们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沈清沅点点头,抬头看向远处的夕阳,夕阳把麦田染成了橘红色,美得像一幅画。她心里悄悄想:等从京城回来,一定要在云溪种更多的冬麦,让所有百姓都能吃上白面馒头,让云溪的日子,永远这么红火。
喜欢穿越大靖闺蜜竟成我娘亲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大靖闺蜜竟成我娘亲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