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警的虚惊一场,非但没让流民屯放松,反而让整训的热情更加高涨。人人都意识到,平日多流汗,战时方能少流血。林川趁热打铁,与杨把总、赵铁柱商议后,决定进行一次规模更大的实战演练——演阵。
此次演阵,不再局限于小队配合,而是要将目前所有能调动的乡勇,包括杨把总手下已基本融入的溃兵,混编成临时的战阵单位,模拟应对不同方向的“来犯之敌”。地点选在屯外一处开阔的河滩地,这里地形相对复杂,有平地,有缓坡,还有一片稀疏的林地,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环境。
消息传出,屯子里如同开了锅。这是头一回如此大规模的“动真格”,参与演练的乡勇们既紧张又兴奋,未被选入的妇孺老弱则纷纷跑到河滩旁的高地上围观,丫丫也拿着炭笔和小木板,准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杨把总担任此次演阵的总指挥。他根据流民屯乡勇的特点和现有装备,设计了几种简易却实用的阵型。一种是依托地势的“圆阵”,用于被包围时的固守;一种是侧重正面突击的“锥形阵”,强调突破力;还有一种是利用林地掩护的“散兵阵”,发挥猎户出身的乡勇擅长游击的特点。
演练开始,号令由旗号和锣鼓发出。起初,混乱是主旋律。圆阵布设时,有人站错位置,导致阵型凹陷;锥形阵突击时,前锋冲得太快,侧翼和后队跟不上,阵型脱节成了“一字长蛇”;散兵阵更是成了漫山遍野的抓人游戏,毫无配合可言。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发出善意的哄笑,让场中的乡勇们面红耳赤。
赵铁柱急得满头大汗,在场边大声呼喝,甚至想冲进场内亲自纠正。林川拉住了他,低声道:“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骂一百遍,不如自己错一遍记得牢。”
杨把总倒是颇为沉得住气。每次阵型出现问题,他便下令暂停,将各级小队长叫到身边,在地上用树枝画出图形,耐心讲解问题所在,如何调整,为何要如此调整。他不再仅仅是下达命令,而是开始传授指挥的诀窍。
几次反复之后,情况开始好转。乡勇们逐渐理解了每个位置的作用和彼此配合的重要性。圆阵变得紧密,枪尖一致对外;锥形阵学会了控制节奏,保持突击的锋锐与整体的完整;散兵们也摸索出如何利用地形互相掩护、交替前进。
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演练尾声,杨把总临时设定情境:一股“敌军”从正面佯攻,主力却从侧翼林地突袭。担任防御的乡勇队起初有些慌乱,但负责指挥的小队长(正是上次夜警立功的大牛)很快镇定下来,依据预案,迅速将圆阵转为面向林地的半弧形阵线,长枪手在前,刀盾手护住两翼,弓箭手(使用去掉箭头的训练箭)在后抛射掩护,成功“阻滞”了侧翼的突袭。
虽然这只是在训练,但当阵型成功运转,有效应对了突发状况时,所有参与演练的乡勇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属于集体的力量感。那不再是个人勇武的叠加,而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坚韧。
演练结束,众人虽疲惫不堪,但眼神却格外明亮。杨把总看着这群在短短时间内脱胎换骨的“泥腿子”,心中感慨万千。他对林川道:“林当家,假以时日,再配以精良火器,此军……或可堪大用。”
林川望着河滩上席地而坐、兴奋讨论着刚才演练的乡勇们,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知道,这支力量的成长速度,必须追上乃至超过外界威胁增长的速度。演阵,磨砺的不仅是阵型,更是一种协同作战的意识和能力。流民屯的“盾”,正在变得越来越厚实,而下一步,该是为这面盾,装上足以刺穿一切来犯之敌的“矛”了。火铳的进展,需要再加快一步。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