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相照,幽谷暂歇与暗涌
一、山神庙的寒夜与暖意
山神庙的断墙挡不住呼啸的北风,雪粒子打在破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谁在暗处哭泣。陈峰靠在神像残存的肩膀上,后背的伤口早已冻僵,麻木中透着一阵阵尖锐的疼。三十多个残兵围着角落里的火堆,火是用门板和神像前的供桌劈了烧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得每个人脸上沟壑纵横,分不清是血痕还是污垢。
“团长,这是最后一块压缩饼干了。”一个名叫王二喜的年轻士兵,从怀里掏出块冻得硬邦邦的饼干,饼干边缘还沾着暗红的血渍。他自己的胳膊被弹片削掉了一块肉,用布条草草缠着,血已经浸透了布条,在雪地里拖出一道淡淡的红痕。
陈峰没接,只是摇了摇头:“给伤重的弟兄分了吧,我不饿。”话刚说完,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叫了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庙里格外清晰。他这才想起,自己已经两天没正经吃东西了,唯一的“食物”是昨天从雪地里刨出来的半块冻红薯,涩得他嗓子发紧。
王二喜没动,只是把饼干往他面前递了递,眼睛红红的:“团长,您要是倒下了,我们……我们咋办?”
陈峰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心里一酸。这孩子才十六岁,去年刚从河南逃难过来,跟着他当了兵,脸上的绒毛还没褪尽,却已经在死人堆里滚了七回。他接过饼干,掰成三十多小块,像分金子似的,挨个塞到士兵手里:“都拿着,咬一口,撑着。”
饼干放进嘴里,像嚼石头,可谁也没舍得多嚼,含在嘴里慢慢化着,那点微不足道的热量,仿佛能撑着他们熬过这个寒夜。
“团长,您说……八路军真会在南边设联络点吗?”一个伤兵低声问,他的腿被机枪打穿了,只能用布条吊在脖子上,脸色白得像纸。
陈峰摸了摸贴身的纸条,纸条被体温焐得有些软了,上面“友军”两个字像团火,烫得他手心发热。“会的。”他说得很肯定,像是在说服自己,“他们既然肯冒死打开缺口,就不会骗咱们。”
正说着,庙外突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王二喜猛地抄起身边的步枪,声音发颤:“谁?!”
庙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一个裹着灰布头巾的老汉探进头来,手里提着个篮子,看见火堆旁的国军士兵,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是……是17师的弟兄吗?”
陈峰按住王二喜的枪,警惕地问:“你是谁?”
“我是李家庄的保长,”老汉走进来,篮子往地上一放,掀开盖布——里面是十几个热红薯,还有一小罐咸菜,“是……是山里的队伍让我来的,说你们可能会在这儿歇脚。”
士兵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看到了救星。老汉把红薯分到每个人手里,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草药和绷带:“这是治外伤的,山里的先生说,用烈酒泡了敷,能消炎。”
陈峰捧着热乎乎的红薯,红薯的甜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钻进鼻子里,让他鼻子一酸。他这才明白,所谓的“联络点”,不是什么现成的据点,而是这些藏在民间的善意——是那些没穿军装,却同样在用命支持他们的百姓。
“大爷,谢谢您。”他声音有些哽咽。
老汉摆摆手,叹着气:“谢啥?都是中国人。你们在城里拼命,俺们看在眼里。鬼子占了城,谁也没好日子过。”他往火堆里添了根柴,“山里的队伍说了,你们歇到后半夜就往南走,过了三道梁,有个废弃的煤窑,他们在那儿等着接应。”
雪还在下,可山神庙里,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暖意,变得不再那么冷了。陈峰看着士兵们小口啃着红薯,脸上露出久违的血色,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们丢了县城,却好像抓住了比城池更重要的东西。
二、煤窑里的微光与坦诚
后半夜,雪小了些。陈峰带着残兵,互相搀扶着往南走。王二喜背着那个腿伤的士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军歌,声音抖得像风中的琴弦,却没人笑他。
三道梁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坡陡路滑,不少人摔了跤,伤口裂开,疼得直抽气,却没人吭声。走到煤窑时,天刚蒙蒙亮,窑口被厚厚的积雪掩盖着,只留了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像只巨兽半睁的眼睛。
“有人吗?”陈峰低声喊了一句。
洞口里传来响动,一个穿着灰布军装的年轻人探出头来,正是昨天在缺口处塞给他纸条的那个士兵。“是陈团长吧?快进来。”
煤窑里比外面暖和些,地上铺着干草,角落里堆着几捆柴火,一个简易的土灶上,正煮着什么,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麦香。
“这是我们队长,李明远。”年轻人指着火堆旁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汉子穿着和士兵一样的灰布军装,袖口磨得发亮,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很亮,像煤窑里的星子。
李明远站起来,伸出手:“陈团长,一路辛苦。”
陈峰握住他的手,对方的手很粗糙,布满老茧,掌心却很暖。“李队长,大恩不言谢。”他顿了顿,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重复,“谢谢。”
李明远笑了笑,指了指土灶:“煮了点麦粥,还有些咸菜,先垫垫肚子。”
麦粥熬得很稠,里面掺了些红薯块,喝下去暖暖和和的,熨帖着空荡荡的胃。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喝着,没人说话,只有喝粥的呼噜声和柴火的噼啪声。
“城里……情况怎么样?”李明远突然问。
陈峰的动作顿了一下,粥碗在手里晃了晃,洒出几滴在草上。“丢了。”他声音很闷,“我们守了七天,最后还是……”
“你们打得很顽强。”李明远看着他,眼神里没有嘲讽,只有理解,“日军调来了一个旅团的兵力,还有重炮和飞机,换成谁,都难守。”
陈峰抬起头,有些惊讶。他以为八路军会嘲笑他们“正规军”连座县城都守不住,可对方的语气里,只有尊重。
“我们17师,还有22师,伤亡过半。”陈峰低声说,像是在跟自己交代,“很多弟兄……都没能出来。”
煤窑里安静下来,只有柴火偶尔爆出火星。王二喜抹了把眼睛,他最好的同乡,昨天在教堂门口为了掩护他们,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连尸首都没能带出来。
“牺牲的弟兄,都是英雄。”李明远往火堆里添了根柴,“不管是穿国军军装,还是穿我们这身,只要是为了打鬼子死的,都值得记着。”
陈峰看着他,突然觉得,以前听上司说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搞摩擦”,好像都是假的。眼前这些人,穿着破烂的军装,吃着最简单的麦粥,却在他们最绝望的时候,伸出了手。
“李队长,我有个问题。”陈峰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你们……为什么要帮我们?我们是国军,你们是……”
“都是中国人。”李明远打断他,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枪口都该对着鬼子。至于其他的,等把鬼子赶跑了,再说。”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递给陈峰:“这是我们根据地的地图,标了日军的布防和我们的联络点。你们往南走,过了平汉线,就能回到你们的防区了。路上要是遇到麻烦,可以找地图上标红的村子,报‘星火’两个字,他们会帮忙。”
陈峰接过地图,纸张是粗糙的草纸,上面的字迹却很工整,红墨水标画的联络点,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
“还有这个。”李明远又递过来两个布包,“一包是药品,有盘尼西林,你们的伤兵用得上;另一包是干粮,能撑到平汉线。”
陈峰看着布包,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知道盘尼西林有多金贵,国军的嫡系部队都未必能分到,对方却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们。
“我们……没什么能报答的。”陈峰有些局促,他们现在除了手里的破枪,几乎一无所有。
李明远笑了笑:“不用报答。真要谢,就多杀几个鬼子。”他看了看天色,“天快亮了,你们得尽快出发,日军很快会搜山。”
陈峰站起来,对着李明远,也对着窑里的八路军士兵,郑重地敬了个军礼。他的动作有些僵硬,左臂的石膏硌得生疼,却敬得无比认真。
“告辞。”
“保重。”
走出煤窑时,太阳刚升起来,金色的光洒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陈峰回头望了一眼,煤窑的洞口已经被积雪重新掩盖,像从未有人来过。可他知道,那里有群穿着灰布军装的人,有过一面之缘,却像老朋友一样,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他握紧怀里的地图和纸条,对着士兵们说:“走,我们回家。”
三、暗涌与伏笔
陈峰的队伍走后,李明远站在煤窑口,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融进茫茫白雪里。
“队长,真就这么让他们走了?”小李有些不解,“那可是国军,说不定……”
“说不定将来会跟我们打?”李明远接过他的话,笑了笑,“那是将来的事。现在,他们是抗日的力量,能多保存一分,就多一分胜算。”
他想起出发前首长的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一句空话。要让他们看到,我们是真心实意在抗日,是真心实意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今天的情分,或许明天就会变成意想不到的助力。”
“可他们……”小李还是觉得不放心,“以前听老战士说,国军对咱们……”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陈峰他们,是有血性的。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帮。”
他转身往窑里走,声音在空旷的窑道里回荡:“收拾一下,我们也该回根据地了。鬼子丢了县城,肯定会疯狂报复,接下来的仗,不好打。”
煤窑里的士兵们开始收拾东西,柴火被熄灭,草堆被抚平,仿佛从未有人停留过。只有土灶上那口还带着余温的锅,和地上几滴洒落的麦粥,证明这里曾有过两个阵营的士兵,在同一个屋檐下,喝过同一锅粥。
而此时的县城里,日军正在举行“入城仪式”,佐藤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穿过东门,马蹄踏在结着血冰的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身后,是扛着太阳旗的日军士兵,脸上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却没注意到,路边围观的百姓眼里,没有恐惧,只有压抑的怒火,像煤窑里的火种,只待一阵风,就能燎原。
陈峰带着残兵,一路向南,凭着那张地图,避开了日军的搜捕队,顺利过了平汉线。回到17师的临时驻地时,他瘦了十几斤,身上添了七八处伤,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眼神里多了些什么。
“你还活着!”师长赵志国看到他,又惊又喜,随即眼眶一红,“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陈峰把那张地图和纸条交给赵志国,把在煤窑里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
赵志国拿着地图,沉默了很久,突然叹了口气:“以前……是我偏见太深了。”他看着陈峰,“这个情分,得记着。”
几天后,战区司令部给17师补充了弹药和给养,赵志国却让人悄悄分出一部分,托人送到了平汉线以北,只留下一句话:“给山里的朋友,略表心意。”
而狼牙山根据地的山洞工厂里,李明远收到了这批“心意”——五十支步枪,两千发子弹,还有几箱罐头。他看着这些崭新的武器,笑了笑,对身边的陈参谋说:“你看,我说过,会有惊喜的。”
陈参谋看着他,也笑了:“这星火,能燎原。”
山风吹过煤窑的方向,带着雪的清冽和火的余温。两个阵营的士兵,或许将来会走向不同的战场,但此刻,在抗日的旗帜下,他们留下的那点暖意,那点默契,像埋在雪地里的种子,只待春天一到,就能生根发芽。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1937年的日子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