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把校园里的梧桐叶染成金黄时,宝宝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收发室——她在等江南寄来的玉兰种子,等了快一个月了。
这天刚到收发室门口,就看到王爷爷举着一个鼓囊囊的牛皮纸袋,笑着朝她挥手:“宝宝,江南的包裹来啦!你看这上面的字,还是用红笔写的呢!”宝宝接过纸袋,指尖触到袋口粗糙的麻绳,心里一下子暖了起来——这是林阿婆常用的包装方式,去年寄绣线也是这样的袋子。
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围过来,七手八脚地拆开纸袋。里面除了一小包裹着油纸的玉兰种子,还有林阿婆写的信和陈师傅画的种植示意图。林阿婆的字还是颤巍巍的,却写得格外认真:“这是后院玉兰树结的种子,选了最饱满的,秋天种下去,冬天好好护着,明年春天就能发芽。阿婆还放了点陶土在袋子里,是陈师傅特意筛过的,说跟你们校园的土混在一起,种子长得更壮。”
陈师傅的示意图画得很细致,从翻土、播种到盖土,每一步都标着小图标,旁边还写着口诀:“土要松,种要深,水要匀,心要稳。”乐乐指着图上的陶土标记,兴奋地说:“你们看!陈师傅还画了咱们上次做的玉兰花盆,说种子发芽后,就能移栽进去啦!”
“咱们今天就种!”宝宝攥着种子,眼睛亮晶晶的。梅韵涵笑着点头,从社团储物架上拿出小铲子、浇水壶,还有陈师傅上次寄来的“山海同心”大花盆——这花盆一直摆在活动室最显眼的地方,孩子们每天都要擦一遍,釉色被擦得愈发温润。
播种的地方选在校园花坛的角落,紧挨着之前孩子们种的玉兰花盆。龙震霆特意找来一把旧锄头,先帮孩子们把土翻松,泥土的清香混着阳光的味道,飘满了整个花坛。“种种子跟做手艺一样,”他一边翻土一边说,“急不得,得慢慢来,把土弄细了,种子才能扎稳根。”
宝宝第一个动手。她小心翼翼地从油纸袋里拿出一粒玉兰种子,种子小小的,带着浅褐色的纹路,像一颗迷你的小石子。她按照陈师傅的示意图,在土里挖了个小坑,把种子放进去,再用细土轻轻盖好,最后用小铲子拍了拍:“种子种子,你要好好睡觉,明年春天我来接你发芽哦。”
小雅则把陈师傅寄来的陶土撒在土面上,一边撒一边说:“这是江南的土,混在一起,种子就像在江南一样,肯定能长得好好的。”乐乐拿着浇水壶,蹲在旁边等着,等每个孩子都种好种子,他才慢慢浇水,水流细细的,像春雨一样落在土里:“陈师傅说水不能多,也不能少,要让土喝饱,又不能淹到种子。”
孩子们还在花坛边立了个小木牌,上面是龙震霆写的“玉兰约定”四个字,下面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一个举着绣针,一个拿着陶土——那是宝宝和乐乐一起画的,代表着他们和江南手艺人的约定。
播种完的日子里,孩子们成了花坛的“小守护者”。每天早上,宝宝都会带着小铲子来松土;中午,小雅会把自己的小水壶带来,给土壤浇点水;下午放学,乐乐会蹲在旁边观察,看看有没有发芽的迹象。有时候遇到下雨天,他们还会找来塑料布,小心翼翼地盖在种子上方,生怕雨水把土冲散。
有一天,低年级的小宇不小心踩坏了花坛边的小木牌,急得快哭了。宝宝没有生气,反而拉着他一起修木牌:“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再画个新的图案,这样种子看到也会开心的。”他们找来了彩笔,在木牌背面画了一朵大大的玉兰花,旁边写着“小宇也来守护玉兰”,小宇看着木牌,终于笑了。
梅韵涵把孩子们守护种子的样子,拍成照片发给林阿婆和陈师傅。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他们的回信。林阿婆在信里说:“看到孩子们蹲在花坛边的样子,阿婆就想起小时候跟着师傅学绣线的日子,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陈师傅则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他正在窑房里做新的陶盆:“等明年春天种子发芽,我就把这些陶盆寄过去,让孩子们把小苗移栽进去,咱们的玉兰,就能在校园里扎根啦。”
深秋的一天早上,宝宝像往常一样来花坛边查看,突然发现土里冒出了一点嫩绿的芽——玉兰种子发芽了!她激动地大喊起来,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园。孩子们纷纷跑过来,围在花坛边,看着那小小的绿芽,眼里满是惊喜。
“我就知道它会发芽的!”乐乐蹲在旁边,轻轻碰了碰芽尖,“你看,它长得多壮,肯定是陈师傅的陶土起作用了。”小雅则拿出手机,对着绿芽拍了又拍:“我们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林阿婆和陈师傅,让他们也开心开心。”
宝宝看着那抹嫩绿,突然想起林阿婆信里的话:“老手艺就像这玉兰种子,只要有人用心守护,用心传承,就会慢慢发芽,慢慢长大。”她蹲下身,对着绿芽轻声说:“小芽小芽,你要快点长大,明年春天开出玉兰花,这样林阿婆和陈师傅来的时候,就能看到啦。”
夕阳下,孩子们坐在花坛边,看着那小小的绿芽在秋风里轻轻晃动。宝宝手里攥着林阿婆寄来的信纸,指尖一遍遍划过“用心守护”四个字。她知道,这颗玉兰种子,不仅是江南的牵挂,更是老手艺传承的希望——就像这颗种子会慢慢长大,老手艺也会在他们的守护里,一年又一年,在校园里,在江南,在更多人的心里,绽放出最美的花。
喜欢龙少的星辰挚爱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龙少的星辰挚爱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