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冬雪落下来时,校园里的玉兰芽已经长到了两寸高,嫩绿色的茎秆裹着一层细绒毛,在雪地里像颗小小的绿宝石。宝宝每天上学都要揣着暖手宝,蹲在花坛边给新芽“呵气”——她听梅韵涵说,冬天新芽怕冻,呼出的热气能帮它保暖,虽然作用不大,可她总觉得多做一点,新芽就能多一份暖意。
“宝宝,快进来!外面雪大了!”梅韵涵裹着厚外套,在活动室门口喊她。活动室里生了个小小的电暖炉,炉边摆着绣架和陶土工具,几个孩子正围着暖炉做手作,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线香和陶土味。
宝宝跑进活动室,搓了搓冻红的手,刚靠近暖炉,就看到桌上摆着一封寄往江南的信封,上面贴着她之前绣的玉兰贴纸。“妈妈,我们要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寄信吗?”她凑过去,指着信封上的字。
“是呀,”梅韵涵拿起信封,里面装着孩子们写的信和拍的玉兰芽照片,“咱们把新芽的样子告诉他们,再问问冬天怎么护芽,让他们也放心。”
孩子们立刻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要写的内容。乐乐拿出自己画的陶土花盆图纸,说要告诉陈师傅“新花盆已经捏好了,就等春天移栽小苗”;小雅则把自己绣的迷你玉兰书签放进信封,说“阿婆绣累了,看到书签就能想起咱们的新芽”;宝宝最认真,她趴在桌上,一笔一划地写:“林阿婆,陈师傅,我们的玉兰芽长高高了,我每天都给它呵气,雪落在叶子上,我会轻轻扫掉,你们放心,我会好好守护它的。”
龙震霆看着孩子们的信,笑着拿出一张红纸,剪了个大大的“暖”字贴在信封上:“江南冬天也冷,贴上这个字,让阿婆和师傅收到信时,也能感觉到咱们的暖意。”
信寄出去的第三天,就收到了林阿婆的视频回信。视频里,林阿婆坐在暖炉旁,手里拿着宝宝绣的书签,身后的绣架上摆着一幅没绣完的《玉兰雪霁图》。“看到新芽的照片,阿婆心里比暖炉还热,”她笑着说,手指轻轻拂过书签上的玉兰纹,“冬天护芽要记得‘三不’——不浇冷水,不碰冻雪,不晒冷风。阿婆让陈师傅找了点干草,寄给你们盖在土里,比呵气管用呢。”
陈师傅也出现在视频里,手里拿着一捆晒干的稻草,身后的窑房里摆着新烧的陶盆:“这些稻草是后院玉兰树下的,晒了半个月,又软又暖。我还烧了几个小陶碗,寄给你们当‘护芽碗’,下雪的时候扣在新芽上,既能挡雪,又能透气。”
没过几天,江南的包裹就到了。稻草用蓝布包着,上面还带着阳光的味道;小陶碗个个印着玉兰纹,碗底刻着孩子们的名字——宝宝的碗底刻着“兰芽”,乐乐的刻着“陶护”,小雅的刻着“绣暖”。“陈师傅肯定花了好多时间刻字!”乐乐捧着自己的陶碗,眼圈红红的,“我要把碗擦得亮亮的,每天都用它护着新芽。”
孩子们立刻拿着稻草和陶碗去花坛。宝宝小心地把稻草铺在土里,像给新芽盖了层软被子;乐乐把陶碗轻轻扣在新芽上方,碗沿刚好留出缝隙透气;小雅则在陶碗旁边插了个小木牌,上面写着“江南稻草暖,陶碗护芽安”。雪还在下,小陶碗在雪地里泛着淡青的光,像一个个小小的暖炉,守护着土里的新芽。
晚上,活动室的暖炉旁更热闹了。孩子们围在一起,一边烤手一边做“冬暖手作”——宝宝和小雅绣稻草纹样的暖手袋,准备寄给江南的手艺人;乐乐则带着陶艺组的同学,捏迷你陶土暖炉,炉身上刻着“山海同心”的字样。龙震霆坐在一旁,写了幅“雪护兰芽,手暖匠心”的对联,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墨色在暖光里显得格外温润。
宝宝绣暖手袋时,特意在袋口绣了个小小的陶碗图案,里面藏着一颗绿芽:“这样林阿婆用暖手袋时,就像看到咱们的新芽在碗里好好的。”小雅则在暖手袋里缝了片干玉兰花瓣,是去年从江南带回来的:“花瓣带着香味,阿婆绣活的时候闻着,就像春天到了。”
寄手作的时候,宝宝还在包裹里放了包自己炒的花生——她听林阿婆说过,冬天绣活容易饿,花生抗饿。梅韵涵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这冬天的寒冷,早已被跨越千里的牵挂暖化了——江南的稻草护着校园的芽,校园的手作暖着江南的心,老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藏在稻草、陶碗、暖手袋里的心意,是隔着风雪也能传递的温暖。
雪越下越大,花坛里的小陶碗在雪地里静静立着,像一个个小小的约定。宝宝趴在活动室的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手里攥着林阿婆寄来的信纸。她知道,等明年春天,雪化了,芽长了,她们就能带着新抽的玉兰枝去江南,和林阿婆、陈师傅一起,把小苗移栽进陈师傅烧的陶盆里,让校园的玉兰,在江南开花,让江南的手艺,在校园扎根。
而此刻,暖炉里的火光轻轻跳动,映着孩子们指尖的手作,映着墙上的对联,也映着每个人心里的期待——期待着春天,期待着玉兰,更期待着这份跨越山海的匠心与童心,能像这冬雪护着的新芽一样,在岁月里慢慢长大,慢慢传承,永远温暖,永远鲜活。
喜欢龙少的星辰挚爱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龙少的星辰挚爱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