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姬在御花园的偶然相遇,像一缕清风,短暂地驱散了刘辩心头的阴霾,但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宫的孤寂和身不由己。
那份难得的宁静与慰藉,如同偷来的时光,珍贵却易碎。
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回到那个波谲云诡的棋局之中。
眼下,董卓依旧被拖在路上,但袁绍的密信如同悬顶之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
吕布虽已入京,但如何真正将这支力量掌控在手,而非为何进或丁原作嫁衣,仍是难题。
朝廷内部,何进与二袁之间因权力分配而产生的微妙裂痕初显,但远未到可以利用的程度。
刘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焦虑。
他拥有超越时代的历史视角,知道大致走向,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细节、人物关系、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局势的“名士”、“大儒”们的具体思想和立场,却知之甚少。
原主刘辩留给他的记忆碎片,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信息,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需要知道哪些人可能成为盟友,哪些人必须警惕。
闭门造车,凭一点历史先知和急智,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一日,何太后召他前往长乐宫用膳。席间,何太后见他眉宇间似有郁结,食欲不振,便关切地问道:“辩儿,可是近日政务太过劳心?瞧你脸色都不好了。
若是累了,便好生歇息,朝中大事,自有你舅父和诸位大臣操持。”
刘辩勉强笑了笑:“劳母后挂心,儿臣无事。只是……只是觉得自己学识浅薄,于经史典籍、朝章国故所知甚少,有时听大臣们议论,竟难以深解,心中不免惶恐。”
他故意示弱,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异常”表现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想从何太后这里探听些消息。
何太后虽不懂政治,但久居深宫,耳濡目染,总知道些朝野名人的轶事。
何太后闻言,果然露出怜爱之色,给他夹了一筷子菜:“我儿真是长大了,知道要求上进了。这是好事!先帝在时,便常感叹你自幼离宫,未能好生进学。
如今既然有心,母后让太常卿为你挑选几位博学大儒,入宫讲授经义便是。”
刘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他不想引来那些被何进或袁绍控制的老学究。
他摇摇头:“多谢母后。只是如今国丧期间,大张旗鼓召大儒讲学,恐有不妥。
儿臣只想先自己读些书,若有不解之处,再偶尔请教一二即可。
不知……如今朝中,哪些先生学问最好,为人又最是清正?”
何太后想了想,道:“若论学问人品,自是卢植卢尚书、蔡邕蔡议郎最为人称道。此二人皆乃海内大儒,门生遍天下,且不阿附权贵,素有清名。只是……”她顿了顿,压低声音,
“只是你舅父似乎不太喜欢他们,觉得他们迂腐,时常顶撞。”
卢植!蔡邕!
刘辩心中一动。这两个名字他都知道,是汉末着名的正直之臣,大学问家。
卢植文武双全,历史上曾率军平叛;蔡邕更是文学、书法、音乐无一不精,是当时的文化泰斗。
而且他们都因反对宦官而遭受过迫害,在士林中威望极高。
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哪怕只是些许同情,对自己而言也是巨大的助力!
“卢尚书和蔡议郎……”刘辩故作好奇地问,“儿臣似乎听闻过蔡议郎不仅学问好,还精通音律?其家中藏书极富,是吗?”
“可不是嘛!”何太后见儿子感兴趣,也来了谈兴,
“蔡伯喈(蔡邕字)可是个妙人。其人才高八斗,却因直言获罪,流放朔方多年,去年才被赦免返回洛阳。
先帝爱其才,召为议郎,校书东观。他家里那些藏书,据说比兰台(国家图书馆)的还多还好!而且啊……”
何太后忽然想起什么,笑道:“他还有个女儿,听说更是了不得!小小年纪,才名就已传遍洛阳了!”
“哦?”刘辩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兴趣。蔡邕的女儿?那不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吗?
“是啊,”何太后回忆道,“哀家也曾听闻,那蔡家女娃,名琰,字文姬(历史上蔡琰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文姬,此处小说采用更广为人知的‘文姬’),今年似乎……也就十岁左右?
听说聪慧异常,过目不忘,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尤其弹得一手好琴,尽得其父真传!
去年蔡邕返京时,曾在一次士人雅集上弹奏《胡笳十八拍》,闻者无不落泪。
当时那小文姬竟能在屏风后,只听了一遍,便将其曲调旋律默记下来,甚至还能指出其父某一处转音的微妙差异!当时满座皆惊,都称其为‘神童’呢!”
十岁?神童?过目不忘?精通音律?
刘辩心中暗暗吃惊。历史上蔡文姬才华横溢,命途多舛,没想到小时候就有如此惊人的表现。这简直是天才少女!
“竟有如此奇女子?”刘辩赞叹道,心中却飞快地盘算起来。蔡邕此人性情耿直,不易接近,但其爱女如此出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通过欣赏其女的才华,来表达对蔡邕的尊重,似乎更自然,也更不易引起何进的警惕。
“是啊,”何太后并未察觉儿子的心思,只是感慨,
“可惜是个女娃,若是男儿身,将来必是国之栋梁。不过听说蔡邕视若珍宝,亲自教导,恐怕将来也是要嫁与高门士族,相夫教子的。”
正说话间,一名宫女入内禀报:“太后娘娘,大将军夫人和几位宗室女眷入宫请安,正在偏殿等候。”
何太后这才想起今日确有约,便对刘辩道:“辩儿,母后要去见见她们,你……”
“儿臣也有些累了,想回宫歇息片刻。”刘辩顺势起身告退。
离开长乐宫,刘辩的心绪却难以平静。蔡文姬的名字和才华,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上她的鼎鼎大名,更因为他意识到,在这个时代,文化、声望、士林清议,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如蔡邕这般的清流大儒,虽然手中没有兵权,但他们的态度和言论,却能极大地影响士族阶层乃至天下人的向背。
若能赢得他们的好感,对自己稳固地位、争取人心,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那位年仅十岁便惊艳洛阳的小才女,或许就是通往她父亲那座文化堡垒的一把钥匙。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从长计议,小心布局。直接召见蔡邕?目标太大。通过何太后?她未必理解,也容易走漏风声。
或许……可以从更“风雅”的途径入手?
刘辩忽然想起过几日似乎有一个什么“典礼”,需要皇帝出席。
届时百官都会参加,蔡邕作为议郎,必然也在其中。或许能找到机会,不经意间提及……
他一边思索着,一边信步走着,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御花园的那处僻静角落。
凉亭空寂,池水微澜,早已不见了那抹清丽的身影和动人的琴音。
但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昨日的一丝温馨。
刘辩站在亭中,望着那池春水,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唐姬也善琴,若有机会,或许可以……以此为由头?既能名正言顺地多见见她,或许也能……间接地……
这个念头让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意外和微妙。但他很快甩了甩头,将这点旖旎心思压下。
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生存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然而,他才刚刚理出一点头绪,准备返回寝宫时,却见李青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地寻了过来。
“陛下!陛下!可找到您了!”李青气喘吁吁,脸上带着惊惶。
刘辩的心猛地一沉,那种熟悉的不祥预感再次袭来:“何事如此惊慌?!”
“是……是穆顺公公……”李青压低了声音,几乎要哭出来,
“他刚传回消息……说……说可能拦不住了!大将军的第二波使者,换了一条更隐秘的路线,而且护卫极其森严,他……他的人根本无法靠近!
那使者……恐怕最迟明日,就能把催令送到董卓手上了!”
“什么?!”刘辩脸色骤变,刚刚因想到蔡邕父女而稍微放松的心情,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击得粉碎!
袁绍!肯定是袁绍搞的鬼!他果然还有后手!
最迟明日?!
时间,一下子变得无比紧迫!
刘辩再也顾不上什么才女,什么清流,什么风花雪月了。
巨大的危机感,如同冰水浇头,让他瞬间清醒。
必须立刻行动!必须在董卓接到那份措辞严厉的催命符、并可能被袁绍密信煽动而暴怒进军之前,做好最坏的打算!
“走!回宫!”刘辩声音冰冷,转身大步流星地向寝宫走去,脚步前所未有的急促。
喜欢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