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邙山观星台归来,格物院的气氛为之一新。那夜“北辰垂光”的亲身经历,以及“星辉凝露”的实物佐证,彻底扫清了此前盘桓在众人心头的疑云与迷茫。理论得到了验证,前路变得清晰。
墨砚先生带领着算学与星象博士,废寝忘食地投入新一轮的推演。他们根据邙山节点的成功经验,结合更完整的星图与地脉数据,开始构建一个更为精细的“星脉对应模型”。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记录关联,而是要精准预测在特定时间、于特定地点,引动特定星辰之力,所能产生的最佳疏导或安抚效果。
王太医则专注于研究那晚带回的、已化入药液的“星辉凝露”残迹。他发现,即便已被高度稀释,这药液依旧保持着一种奇特的“中和”特性,对模拟的异气侵蚀表现出远超常规药物的抵抗力。“若能稳定引聚星辉,辅以药物,或可制成抵御地底阴毒侵蚀的常备之药,惠及神都百姓。”他向狄仁杰汇报时,眼中充满了希望。
狄仁杰坐镇中枢,统筹全局。他批准了墨砚先生提出的,在神都周边疑似节点的几处高地,建立简易观测点的计划。同时,他授意李元芳,加强对这些地点的秘密护卫,以防幽冥教余孽或鹞影察觉后进行破坏。
数日后的一个深夜,模型首次发出重要预警:根据推算,翌日丑时末,将是又一个“北辰”与“辰星”形成吉相的窗口期,且能量交汇的焦点,恰好覆盖神都西北方向,包括那枯井封印区域及周边地脉主干。
“时机已至。”狄仁杰放下手中的报告,目光锐利,“此次,我们不再是被动观测,而是要尝试……主动疏导!”
次日,夜幕深沉。狄仁杰并未再亲赴邙山,而是坐镇格物院观测台。墨砚先生与王太医则带着精干人手,秘密前往西北方向一处依据模型推算选定的、靠近地脉主干的丘陵制高点。李元芳亲自带队护卫,并负责两地的讯息传递。
观测台上,狄仁杰与司天监博士紧盯着星辰运行。格物院内,所有监测地脉、水质、气温的仪器旁,都安排了专人记录。
丑时渐深,星移斗转。
当司天监博士报出“北辰位正,辰星辅弼”的刹那,狄仁杰沉声道:“传讯,开始!”
千里镜信号迅速发出。
远处的丘陵上,墨砚先生依据模型指示,在一处清理出的石台上,布置了一个简易的阵势——以数块蕴含微弱阳和之气的玉石为基,中央放置着一块最大的暗金晶体碎片,周围则洒满了王太医特制的、能轻微放大“气”感应的药粉。
没有咒语,没有祭舞,只有最纯粹的格物与对天地规律的遵循。
几乎在阵势完成的瞬间,王太医便低呼道:“玉髓温度在升高!”放置在阵势边缘的几块白色玉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温热。而中央那块暗金晶体,原本内敛的光华开始缓缓流转,如同呼吸般明灭,散发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气息。
与此同时,格物院内,监测枯井区域地温的铜管旁,博士惊讶地发现,一直略高于周边、代表着地底核心隐晦活动的地温读数,竟在此时开始缓缓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明确!而其他几处沿西北-东南地脉分布的观测点,也陆续传来类似报告:地脉“脉动”的幅度明显减弱,趋于平缓。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观测台内,一位年轻博士忍不住欢呼,但立刻被狄仁杰用眼神制止。
狄仁杰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有深深的思索与审慎。他仔细查看着各地汇总来的数据,确认这种“安抚”效果是真实且覆盖了目标区域的。
“传讯墨砚先生,可以停止了。效果已达,过犹不及。”狄仁杰下令。他深知,与地脉打交道,如同医治沉疴,需循序渐进,猛药强攻反而可能引发不测。
信号传出,丘陵上的阵势被小心撤去。暗金晶体的光华逐渐恢复平静,玉髓的温度也缓缓降下。
李元芳带着最新的消息快马返回格物院,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大人!墨砚先生那边一切顺利,地脉确已平复!”
狄仁杰微微颔首,走到窗前,望向西北方向的夜空。星辰依旧,但他知道,就在刚才,人类凭借智慧与勇气,完成了一次与天地之力的成功对话。
“这并非终结,元芳。”狄仁杰的声音平静而深远,“我们只是找到了与它共存的方法。星陨核心仍在,其力未消。日后,仍需依靠这星脉模型,定期疏导安抚,如同治水,疏胜于堵。”
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写下“定脉安疆策”五字。内容便是建议朝廷,将此次探索出的星脉疏导之法,列为守护神都的长期方略之一,由格物院与司天监共同负责,定期施行,并持续优化。
案头的灯火,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这个始于诡异命案、幽冥邪教、地底异物的惊天大案,至此,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妥的解决之道。虽未能根除隐患,但却为这座伟大的城市,寻得了一道借力天地、维系平衡的护身符。
窗外,神都寂静,万家灯火在星辉下安然闪烁。一场潜在的巨大危机,于无声处,被化解于未然。而探索与守护的故事,仍将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
喜欢神探狄仁杰第五部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神探狄仁杰第五部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