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吏带着密信离开后的第三日,京城下起了连绵的秋雨。杨士奇站在文渊阁的窗前,望着雨幕中朦胧的宫墙,心中计算着信使的行程。若是顺利,此刻应该已经过了居庸关。
“大人。”于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急促。
杨士奇转身,见于谦官袍下摆沾满了泥水,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查到了。”于谦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那家江南墨坊的出货记录。购买檀香墨的,确实是汉王府的人,但......”
他翻开账册,指着一处记录:“大人请看,这笔交易发生在三个月前,而当时汉王正在大同督军,根本不在京城。”
杨士奇仔细查看账册上的日期,眉头微蹙:“采购之人的特征可对得上?”
“对不上。”于谦摇头,“账房记得很清楚,来的是个文弱书生,右手完好无损。”
雨声渐密,敲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杨士奇在值房里踱步,思绪飞转。有人假冒汉王府的名义采购特制墨,再用这墨伪造通敌书信,最后灭口所有知情人。这个局,布置得可谓天衣无缝。
“纪纲那边可有动静?”
“锦衣卫还在追查那三个幕僚的自尽案。”于谦压低声音,“但卑职发现,纪指挥使最近常去城西的一处私宅。”
“谁的宅子?”
“还没查清,但那宅子的主人,与赵王过从甚密。”
赵王?杨士奇心中一凛。若是这位素来低调的皇子也卷入其中,事情就更加复杂了。
傍晚时分,雨势稍歇。杨士奇正准备离开文渊阁,却见一个小太监冒雨跑来:
“杨大人,太子殿下请您即刻入宫。”
文华殿里灯火通明,太子独自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幅北疆舆图。
“先生请看。”太子指着舆图上的一处标记,“这是今早收到的军报,二弟在漠北又打了一场胜仗。”
杨士奇细看军报,汉王率领轻骑突袭了瓦剌的一个营地,斩获颇丰。但奇怪的是,军报中对缴获的物资记载十分简略。
“殿下觉得有何不妥?”
太子叹了口气:“捷报是捷报,但送信的不是二弟的亲兵,而是...一个陌生的驿卒。”
雨又下了起来,敲打着殿外的石阶。杨士奇凝视着舆图上那个标记的位置,距离汉王上次报捷的地方,相隔近百里。以瓦剌骑兵的机动性,怎会如此轻易被接连突袭?
“殿下,”杨士奇缓缓道,“臣以为,当立即派人核实这份军报。”
太子点头:“孤也是这么想。已经命于谦带人前往漠北了。”
夜色深沉,杨士奇撑着伞走在湿滑的宫道上。雨水顺着伞骨流淌,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快到文渊阁时,他忽然停下脚步。
街角的阴影里,似乎有人影闪动。
他没有声张,继续向前走去,但右手已经悄悄按在了腰间的短刃上。自从那夜发现有人窥探后,他便一直随身带着这把防身的利器。
回到值房,他点亮蜡烛,仔细检查了门窗。在窗棂的缝隙里,他发现了一小片被雨水打湿的布料,颜色与锦衣卫的飞鱼服很是相似。
这一夜,杨士奇没有入睡。他坐在案前,将连日来的线索一一整理:
假冒汉王府采购的檀香墨、蹊跷的捷报、纪纲与赵王府的关联、还有今夜窗外的窥视者......
所有这些,似乎都指向一个巨大的阴谋。但这个阴谋的目标,究竟是汉王,还是整个大明朝堂?
天亮时分,雨终于停了。杨士奇推开窗,晨风带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他看见一只信鸽从北镇抚司的方向飞起,振翅向北而去。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首辅:杨士奇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