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柴油发电机发出疲惫的轰鸣,沈鸿盯着油量表,眉头紧锁:“柴油只够三天了。即使限量供电,也撑不过一周。”
能源危机突如其来。
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了望塔、水处理、日益扩大的生活区——已经耗尽了储备燃料。
江季黎立即召集紧急会议。
墙上挂着基地能源系统图,红圈标出几个关键节点。
“太阳能板效率太低,”沈鸿指着图表,“现有容量仅能满足基本照明。而且蓄电池老化,储电能力只有设计的40%。”
陆岩提出安全角度:“夜间电力不足会增加防御风险。了望塔需要基本照明和设备供电。”
赵小玥刚从侦察返回,带来一线希望:“城西工业园有家新能源公司,灾难时似乎没被完全洗劫。但那边感染者密度很高,而且路途遥远。”
苏婉清担忧道:“大规模远征太危险。能否先节流?”
“节流只能延缓,不能解决。”江季黎摇头,“我们需要根本方案。沈工,详细分析那家新能源公司可能有什么资源。”
分析结果令人振奋:不仅有高性能太阳能板,还可能有风力发电组件和新型蓄电池。
但风险同样巨大——工业园位于城市另一端,需要穿越高危险区域。
“值得冒险。”江季黎最终决定,“但不是强攻,而是精准行动。小队模式,速战速决。”
精心策划的行动方案出炉:陆岩带队开辟安全路径,赵小玥侦察具体位置,沈鸿评估技术设备,江季黎统筹全局,苏婉清准备应急医疗支援。
黎明前的黑暗中,小队悄然出发。
每个人都清楚任务危险——这不仅关乎能源,更关乎基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工业园景象令人心惊。破损的围墙内,废弃车辆散落各处,建筑大多受损。
但新能源公司的标志依然醒目地立在一栋相对完好的建筑上。
“正门被堵死,但货运通道可能畅通。”赵小玥从屋顶回报,“发现活动迹象,不是感染者,像是...幸存者?”
情况复杂化了。与其他幸存者相遇可能意味着合作,也可能意味着冲突。
江季黎调整计划:“先观察,避免直接接触。赵小玥继续侦察,陆岩建立撤退路线,沈工准备设备评估。”
侦察结果出人意料:建筑内确实有幸存者,但似乎被困在某区域,活动范围有限。而且他们明显缺乏组织,不像有威胁的团体。
“机会与风险并存。”江季黎权衡后决定,“尝试接触,但做好应急准备。”
接触过程比预期顺利。
那些幸存者是原公司员工,灾难爆发后一直躲在地下仓库,靠储备食物生存。
他们愿意用设备交换食物和药品。
“但有个问题,”领头的老工程师说,“最好的设备在顶楼展示厅,那边被感染者占据了。我们试过几次都没能突破。”
新的挑战。展示厅位于建筑顶层,只有一个主楼梯通达,易守难攻。
江季黎研究建筑图纸后提出大胆方案:“不从楼梯强攻,从外墙直接进入。赵小玥,可行性?”
跑酷专家眼睛一亮:“玻璃幕墙有很多着力点。但如果携带设备下来...” “用吊装系统。”沈鸿接口,“楼顶有起重装置,我可以修复。”
计划确定:赵小玥带队从外墙突入,清理区域后安装吊装设备;沈鸿修复起重装置;陆岩带队封锁楼梯口,防止感染者涌入;江季黎统筹指挥。
执行过程惊心动魄。
赵小玥的攀爬小组如同蜘蛛人般沿玻璃幕墙上升,击破窗户进入顶层;沈鸿在楼顶与时间赛跑,修复多年未用的起重设备;陆岩的小队在楼梯间展开激战,死守防线。
当第一块高性能太阳能板安全吊运下楼时,基地小队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但危机随即而来——起重装置过载卡死,还有大量设备困在楼上!
“手动搬运!”江季黎当机立断,“优先获取蓄电池和控制器!”
队员们冒着风险一次次上下穿梭,抢运出最关键设备。
当最后一人撤离时,建筑内已充满被惊动的感染者。
返回基地的路上,小队无人说话,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但充满成就感。
他们不仅获得了急需的设备,更证明了团队有能力完成复杂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基地变成了大型能源实验室。
沈鸿带领技术团队测试新设备,江季黎提供理论指导,其他成员协助实施。
“这些太阳能板效率是旧板的3倍!”沈鸿兴奋地报告,“而且有智能追踪系统,能自动朝向太阳。”
但问题接踵而至:新设备需要配套的控制器和逆变器;蓄电池需要重组才能匹配现有系统;更复杂的是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电网结构。
“一步一步来。”江季黎镇定地制定分阶段计划,“先建立独立的新能源系统,测试稳定后再逐步替代旧系统。”
最大的突破来自一块意外发现的实验性电池。
“这是固态锂电池,”沈鸿激动地解释,“安全性和容量都远超传统电池!但需要特殊的充电系统。”
江季黎立即投入研究:“可以用太阳能直接充电,但需要修改电路。苏护士,我需要医疗级的绝缘材料;陆岩,提供安全防护方案;赵小玥,寻找更多这类电池!”
团队再次展现出惊人默契。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一周后,基地的新能源系统初步建成:屋顶铺满新太阳能板,后院立起小型风力发电机,地下室排列着重组后的蓄电池组。
试运行那天,全体成员聚集在指挥中心。
当沈鸿合上总闸,指示灯一个个亮起时,人群中爆发出欢呼——新系统不仅供电稳定,还有30%的余量!
但江季黎的关注点已经转向下一步:“这还不够。我们需要能源多样性、冗余备份、智能分配...”
她展开新的能源发展蓝图:生物沼气池利用有机废物、小型水力发电利用附近溪流、甚至还有地热利用的长期规划。
“最重要的是,”她指向无线电设备,“现在有足够电力尝试远距离通讯了。也许还有其他幸存者基地。”
那天晚上,基地破例举行了庆祝活动。
明亮的灯光下,人们享受着难得的轻松时刻。
江季黎独自站在了望塔上,看着下方温暖的灯光。
沈鸿走来递给她一杯自制果汁:“难得见你放松。”
“只是在思考下一步。”江季黎接过杯子,“电力只是基础。接下来是通讯、医疗、制造...文明重建的道路很长。”
沈鸿望向远方黑暗的地平线:“但至少我们现在有了光。不只是电灯的光,更是希望的光。”
下方传来笑声和音乐声——赵小玥不知从哪里找到了还能工作的音响设备,人们正在临时起舞。
“你知道吗,”沈鸿轻声说,“这是我灾难后第一次看到人们跳舞。”
江季黎微微点头:“情感需求同样重要。希望不只是生存资料,更是生活意义。”
她最后看了一眼欢庆的人群,转身下楼:“明天开始新项目:建立无线电通讯。也许能找到其他‘光明之源’。”
夜色中,基地的灯光如同黑暗海洋中的孤岛,微弱但坚定地亮着。
在这片光芒中,跳舞的人们的身影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宣告:即使在世界末日,人类仍然会选择舞蹈。
而江季黎知道,这光芒终将照亮更远的地方。
喜欢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