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系统稳定运行一周后,江季黎将目光投向了通讯领域。
清晨的例行会议上,她将一台破损的无线电设备放在桌面上。
“电力问题解决了,现在是时候重新连接这个世界了。”她的手指轻敲设备外壳,“沈工,评估修复这台主电台的可能性。”
沈鸿小心翼翼地拆开设备,眉头逐渐紧锁:“主板严重腐蚀,功率放大器烧毁,频率模块也缺失了关键部件。坦白说,不如重新组装一台。”
“正合我意。”江季黎展开一张绘制精细的电路图,“我设计了多模式通讯系统:短距离对讲网络、中距离区域广播、远距离单边带通讯。但需要每个人的专长。”
任务分配立即开始。
沈鸿负责硬件组装和电源适配,陆岩规划天线架设位置和安全防护,赵小玥侦察最佳信号传输路径,苏婉清则关注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沈鸿的工作台很快堆满了各种电子元件。
他小心翼翼地测试每个电容器和电阻,不时查阅从科技园的技术手册。“这个功率管还能用,”他喃喃自语,“但需要更好的散热装置。”于是他用废旧cpU散热片改造了一个散热器,精巧地用导热硅胶固定。
陆岩带着小队在基地周边勘测。他不仅考虑了信号覆盖,更注重隐蔽性和防御。“天线塔会成为明显目标,”他指着设计图上的几个点,“需要伪装和防护措施。”他设计了一个可升降的天线系统,平时隐蔽在了望塔内,使用时才升起。
赵小玥的任务最富挑战。
她需要测试不同地形的信号传输效果。
“建筑物密度影响信号衰减,”她带着测试设备在基地周边穿梭,“西南方向的小山丘可能是理想的中继点。”
但她发现那个区域有大量感染者活动,需要先清理。
苏婉清则建立了电磁辐射监测点。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射频下可能影响健康,”她在可能的辐射区贴上警示标志,“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
她还准备了防护装备和定期轮换方案。
最大的挑战出现在天线调试阶段。
沈鸿组装的第一台发射器功率不足,只能覆盖三公里范围。
“需要更好的功放管,”他沮丧地说,“但我们没有替代品。”
江季黎研究问题后提出创新方案:“用多个小功率放大器并联输出。虽然效率低,但能立即使用。”
她重新计算了电路参数,指导沈鸿改造设备。
与此同时,陆岩带队清理了赵小玥发现的小山丘。
战斗异常激烈,但最终他们占领了这个制高点,建立了简易中继站。
“测试开始。”一周后的清晨,江季黎发出指令。
沈鸿小心地调整频率旋钮,陆岩在了望塔上操作天线方向,赵小玥在中继站待命,苏婉清监测着辐射水平。
静电噪音中突然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有人吗?这里是西山营地...”
整个指挥中心瞬间沸腾!
沈鸿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小心地调整接收器;陆岩立即记录信号方向和质量;赵小玥在中继站加强信号转发;苏婉清则提醒大家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暴露在辐射中。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收到了三个不同来源的信号:西山营地、南湖渔村、还有一个自称“自由之声”的流动信号。
“西山营地有四十多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南湖渔村约二十人,擅长渔业;自由之声似乎是个独立侦察者,不愿透露具体位置。”江季黎分析着收集到的信息,“他们都询问了我们的情况和位置。”
陆岩立即警觉:“安全第一。不能立即透露我们的具体位置和实力。”
赵小玥却提出不同看法:“但如果都不信任,怎么建立合作?”
沈鸿建议:“可以先提供部分信息,观察对方反应。”
苏婉清关心的是:“需要先了解他们的医疗状况,防止疾病传播。”
经过激烈讨论,团队达成了共识:逐步建立信任,先提供基础信息,重点交流技术和生存经验,暂时隐瞒基地具体位置和规模。
第一次正式通讯在傍晚进行。
江季黎亲自操作电台,其他人各司其职:沈鸿监控设备状态,陆岩记录通讯内容,赵小玥优化信号传输,苏婉清监测健康指标。
“这里是曙光基地,收到你们的信号。我们提供技术交流和有限物资交换,寻求合作共赢。”
江季黎的声音平静而清晰。
回应陆续传来。
西山营地对农业技术特别感兴趣;南湖渔村想交换渔获和净水技术;自由之声则提供了周边区域的安全情报,包括掠夺者的活动范围。
最重要的突破来自一次意外通讯。深夜值班的沈鸿接收到一个微弱但清晰的信号,使用的是旧军事频段。
“...科研前哨站...需要医疗支援...基因样本...”断断续续的词语让人心惊。
第二天,团队重点尝试联系这个神秘信号。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建立了稳定通讯。
对方自称是某生物研究所的幸存者,正在研究病毒变异情况,但急需某些医疗设备和试剂。
“他们提到的设备我们都有!”苏婉清激动地说,“但怎么确定真假?”
江季黎沉思后决定冒险:“提出见面交换。我们提供医疗设备,他们分享研究成果。陆岩,策划安全见面方案。”
会面地点选在双方中间地带的一处废弃加油站。
陆岩提前一天侦察地形,设置隐蔽观察点和撤退路线。
赵小玥测试了所有可能的接近路径。
沈鸿准备了交换物资,包括苏婉清清单上的医疗设备和一些食物。
会面当天,气氛紧张。江季黎带队主谈,陆岩隐蔽护卫,赵小玥在制高点监视,沈鸿和苏婉清在后方支援。
对方只来了两人——一位老科学家和他的助手。
他们带来的研究成果令人震惊:病毒正在加速变异,某些变种甚至显示出智慧迹象!
“我们需要建立更广泛的监测网络,”老科学家严肃地说,“单个点的研究已经不够了。”
回到基地后,团队立即整合新情报。
江季黎修改了发展计划,增加了病毒监测和研究的优先级;陆岩加强了对异常感染者活动的监控;苏婉清开始准备应对可能的新型病原体;沈鸿则试图修复从研究所获得的实验设备。
通讯带来的不仅是情报,还有新的希望和挑战。
每天晚上,基地都会定时开启电台,与逐渐扩大的联络网交流信息。
一个个孤立的幸存者群体正在重新连接起来。
一个月后,基地举办了首次“通讯节”。
人们分享着从电台听来的故事——其他营地的创新发明、远方的地理变化、甚至还有关于海洋开始恢复生机的传闻。
那晚,江季黎在日志中写道:
“电波中传来的不只是声音,更是文明的重连。每个频率背后都是一个挣扎求生的群体,每个信号都承载着人类的韧性。”
“今天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电波,而是未来的种子。当这些孤立的节点连接成网,就是文明重建的开始。”
她望向星空,知道在这片无线电波的海洋中,人类正在重新学会对话。
而这仅仅是开始。
喜欢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