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不同于泰拉大气层内被阳光渲染的蔚蓝,是一种近乎绝对的、吞噬一切光与声的墨黑。只有遥远的、仿佛凝固在冰层中的星辰,提供着微弱而冷漠的参照。就在这片连时间感都会被稀释的虚无之中,帝国的意志,如同投入静默潭水的石子,激起了第一圈涟漪。
先遣舰队“开拓者”号及其护航舰只,结束了漫长的曲率航行,如同幽灵般从扭曲的空间中悄然浮现。引擎的幽蓝尾焰在绝对黑暗的背景下,成为这片死寂星域唯一的人造光源。舰桥内,并非旧时代帆船那种木质甲板的嘎吱作响和水手的呼喊,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全息星图数据流淌的细微沙沙声,以及经过严格基因筛选和心理塑造成长的舰员们冷静到近乎机械的报告声。
“抵达预定坐标,K-17星域边缘。”
“空间曲率恢复正常阈值。”
“环境扫描启动……背景辐射水平低于预期,引力场稳定,未侦测到大规模能量签名或智慧生命活动迹象。”
“目标星系确认,代号‘铸星摇篮’。初步观测,星系内第三颗行星轨道附近存在高密度小行星带,成分分析显示富含铁、镍、硅及稀有金属,符合空间站初期建设资源需求。”
舰长,一位接受了不完全永生手术、面容刚毅如岩石、眼神中只有数据流反射光的中年军官,听着下属的报告,目光牢牢锁定在主屏幕上那颗缓缓旋转的、略显黯淡的恒星,以及它周围那片如同破碎宝石带般的小行星群。
“发布指令:全舰队进入一级静默警戒状态。释放‘哨兵’级侦查无人机群,对‘铸星摇篮’星系进行全方位、高精度扫描。‘开拓者’号科研组,开始详细环境评估,重点排查潜在宇宙灾害及生物污染风险。”他的声音平稳,不带丝毫情绪波动,仿佛在陈述一件与自身无关的流程。
命令被高效执行。如同蜂群离巢,无数小型无人机从母舰舱口无声滑出,携带着各种传感器,如同扩散的神经末梢,迅速融入黑暗,开始将未知转化为冰冷的数据,传回“开拓者”号的核心处理器。
勘探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片星域虽然看似死寂,却潜藏着宇宙自身的险恶。一次高能宇宙射线爆,险些让一艘过于靠近恒星活动区的侦查无人机彻底瘫痪;一片密度异常高的星际尘埃云,干扰了舰队的远程通讯和传感器效能长达数小时;甚至在小行星带中,也发现了不稳定放射性矿脉和引力异常点,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进行规避和标记。
但所有这些,都在帝国为远征准备的预案之内。没有恐慌,没有混乱,只有更加精确的调整和更有效率的应对。经过数周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勘探与分析,最终报告被加密传回泰拉,并很快得到了来自狼吻堡的、由德克萨斯亲自签署的最终批复:
“于‘铸星摇篮’星系,小行星带外侧L4拉格朗日点,启动‘基石’空间站建设。授权使用一切必要资源与权限。”
建设,开始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土木工程,没有脚手架,没有工人的号子,而是一场在绝对真空和微重力环境下,由钢铁、能量与绝对意志主导的宏大交响曲。
首先被投入使用的,是专门为星际建设设计的“工蜂”级工业舰。这些体型粗壮、结构坚固的舰船,如同漂浮的钢铁工坊,它们驶入小行星带,巨大的机械臂和牵引光束精准地捕获预先标记好的、大小合适的陨石和小行星。随后,舰首安装的高功率激光切割器和物质分解场开始工作,将捕获的天体切割、粉碎、或者直接分解成基础的原子、分子流。
与此同时,从泰拉本土出发的、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舰队,历经漫长的航程,也抵达了建设星域。它们带来了“基石”空间站最核心的部件——预制的中央龙骨结构、能源核心模块(小型化的“永恒炉心”衍生物)、以及数量惊人的、处于休眠状态的专用“灰潮”纳米单元。
建设的核心区域,位于选定的拉格朗日点。这里引力环境稳定,如同宇宙中一个天然的避风港。首先被组装起来的是空间站的骨架——由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构成的巨大环形结构,其直径在蓝图规划中最终将达到数十公里。环形结构内部,开始搭建纵横交错的支撑梁和管线通道,如同巨兽的血管与神经网络。
接着,便是“灰潮”的舞台。专用的播撒舰船,沿着预设的轨道,将数以亿兆计的、被编程了空间站结构图的纳米单元,如同灰色的星尘般,均匀地释放到骨架周围。在接收到由中央能源核心提供的能量信号后,这些微小的造物苏醒了。它们并非无序地运动,而是在精密的协同控制下,如同被无形的手指挥的沙画,开始附着在骨架上,进行分子级别的自我复制、重组与构建。
肉眼可见地,空间站的外壳、内部舱壁、甲板、管道接口……一切结构,都在以一种违背常识的速度“生长”出来。灰色的纳米流所过之处,金属光泽的壁板变得平整光滑,复杂的线路被直接打印嵌入结构内部,生命维持系统的循环管道无缝衔接。这种建设方式,几乎消除了传统的焊接、铆接和误差,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精度和效率。
能源是这一切的动力源泉。当核心区的聚变反应堆被成功激活,幽蓝色的光芒透过厚重的防护层隐约透出时,整个“基石”空间站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强大的能量流顺着初步建成的能源网络奔腾,点亮了第一批照明系统,驱动着更多的“灰潮”单元加速工作,也为后续的生态模块、推进系统和防御矩阵提供了基础。
生态模块的建设是另一项奇迹。巨大的、由高强度透明材料构成的穹顶结构被架设起来,内部开始铺设由泰拉运来的、经过优化的土壤和微生物群落。人工光照系统模拟着泰拉的昼夜交替,空气循环和水循环系统开始试运行,第一批适应太空环境的作物被移植进来。这是一个微缩的、自给自足的生物圈,是未来长期驻留人员生存的保障。
防御系统也同步构建。空间站的外围,开始安装基于聚变能量的点防御炮塔、导弹发射井,以及更强大的、能够偏转小型陨石和能量攻击的联合护盾发生器。隐蔽的传感器阵列如同警惕的触角,延伸到空间站周围的广阔空域。帝国的獠牙,即使在建设阶段,也时刻对外彰显。
整个建设过程,持续了数年。在这期间,“基石”空间站从一个简单的环形骨架,逐渐成长为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庞然大物。它如同一个冰冷的、金属铸就的蜂巢,内部是井然有序的通道、功能各异的舱室、繁忙的自动化物流系统,以及越来越多从泰拉轮换而来的工程师、科学家、军事人员。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适应着远离母星的孤寂,成为帝国扎根于这片陌生星域的第一批常驻细胞。
拉普兰德通过高精度的实时全息影像,观看着“基石”空间站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她很少发表评论,但那双猩红的眼眸中,燃烧着比观看任何一场地面征服战更炽烈的光芒。这不再是毁灭,而是创造,是一种更具统治力的、将自身意志烙印在星空之上的方式。
“这才够劲,”她曾对身旁的德克萨斯低语,声音带着一种混合了满足与渴望的沙哑,“比砸烂一堆旧房子有意思多了。老子喜欢这种……像神一样造东西的感觉。”
德克萨斯的目光,则更多地停留在空间站的内部数据流上——能源输出效率、生态圈平衡参数、建设进度百分比、人员心理状态评估报告……对她而言,这座空间站不仅仅是帝国的前哨,更是一个巨大的、正在运行的社会学与工程学实验场,其运行数据,将直接反馈并优化帝国未来更庞大的星际建设蓝图。
当“基石”空间站的中央控制塔台最终点亮信号灯,向泰拉方向发送出“第一阶段建设完成,各项系统运转正常”的正式讯息时,在狼吻堡的那间静室里,德克萨斯面前的金色棋盘上,那片原本被迷雾笼罩的未知星域中,一枚代表“永久性星际据点”的、更加凝实、散发着稳定白光的棋子,被稳稳地放置了下去。
它不再是一枚探索的棋子,而是一枚扎根的钉子,一枚宣告帝国疆域正式超越泰拉母星的界碑。
帝国的星海纪元,由此,真正拉开了帷幕。而“基石”空间站的建成,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远征舰队正在组建,更庞大的空间站、乃至行星改造计划,已经提上了帝国的日程。双狼的阴影,随着这座人造星辰的点亮,正式投向了更加深邃、也更加危险的宇宙黑暗之中。
喜欢过往如月光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过往如月光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