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温和的背景辐射,而是变得紊乱、时强时弱,如同风中残烛,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波动。它不再像一把潜在的钥匙,更像是一件布满细微裂痕、随时可能彻底碎裂的珍贵瓷器。
面对这些数据和王晨星忧心忡忡的观察,李琟博士召集了核心团队,进行了一次严肃而沉重的评估会议。
“数据是明确的,”李琟博士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沉重,“星萤的意识结构在之前的连接尝试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冲击。她的潜意识已经对那种深层次的、与‘收割者’同源的频率建立了强烈的防御和恐惧机制。”
她调出复杂的脑波和能量场同步分析图,指着上面紊乱的峰值和谷值:“任何试图再次强行引导她进行深度连接、主动‘校准’或对抗‘收割者’的尝试,都极有可能首先触发她自身的心理防御崩溃。这会导致两种最坏的后果:要么是她的意识彻底被创伤压垮,陷入不可逆的精神错乱或脑死亡;要么是在崩溃的瞬间,她体内不稳定的能量场发生灾难性的失控,其结果可能是自毁,也可能是无法预料的能量爆发,对周围造成巨大破坏。”
她环视在场每一位神情凝重的同事,总结道:“结论是残酷但清晰的:将星萤作为一把‘钥匙’,去直接‘插入’并试图‘扭转’收割者系统这条路径,风险极高,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这无异于用一件易碎品去撞击钢铁堡垒,破碎的只会是钥匙本身。我们不能再让她承受任何形式的、指向‘收割者’的主动意识连接实验了。”
这个结论,如同一纸判决,宣判了最初那个“利用钥匙关闭敌人”的宏伟设想的死刑。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弥漫着巨大的失望和无力感。
然而,科学探索往往在绝境中闪现转机。就在团队几乎要陷入绝望之时,一位负责分析星萤昏迷期间海量生理数据的年轻神经科学家,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反复检查星萤深度昏迷时记录的、被认为是“无意义背景噪音”的脑波数据时,她注意到一段非常特殊的模式。当星萤的潜意识活动(主要与梦境和深层记忆修复相关)处于某种高度活跃但非创伤性的特定波段时,她的生物场会同步散发出一种极其微弱、频率独特、此前从未被识别到的能量涟漪。
这种能量涟漪的强度,比星萤清醒时散发的温暖场还要微弱几个数量级,几乎淹没在仪器本底噪音中。但其数学特征非常独特,呈现出一种高度复杂的和谐振荡模式。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团队将这种微弱涟漪的数学特征,与舰队长期监测到的、那种由“收割者”存在本身所散发出的、对生物体具有隐性精神压迫和认知干扰作用的背景辐射频谱进行比对时,发现了一种微妙但确凿的“中和效应”!
这种来自星萤潜意识深处的特殊涟漪,仿佛一种针对性的“抗毒素”或“缓冲剂”,能够极其轻微地抵消“收割者”背景辐射中那种令人产生绝望、焦虑和思维迟滞的负面影响力。虽然效果微弱,但数学模型上的相关性是确凿的,绝非偶然!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发现,却在李琟博士的脑海中点燃了一场思维风暴。它颠覆了之前所有的假设!
他们一直将星萤定位为一种潜在的“武器”,一把用来攻击或修复“收割者”系统的“钥匙”。但这个发现暗示,他们可能完全搞错了方向。星萤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主动出击,而在于被动防护!
李琟博士激动地向王晨星和核心团队阐述她的新假设:
“我们之前总想着如何用她去‘关闭’或‘校准’那个巨大的威胁。但这可能违背了她的本质!想想看,她自身的能量场特性是温暖、安抚、守护生命的。她在昏迷中无意识散发的那种特殊波动,效果是中和负面精神影响,而不是直接对抗能量源!”
她越说越兴奋,眼中闪烁着新的希望之光:
“也许,‘校准者’的真正含义,并非指直接去‘修理’那个失控的系统,而是指在系统出现偏差、对周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时,能够‘校准’出一片安全的‘绿洲’!星萤的作用,可能不是去击败‘收割者’,而是保护我们,在‘收割者’的阴影下,维持心智的清明,保留文明的种子!”
这个新方向,将星萤的角色从一把可能破碎的“攻击之钥”,转变为一顶或许能庇护方舟穿过风暴的“守护之盾”。
这个新的方向,不仅技术上似乎更可行,更重要的是,它与星萤的内在本质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回顾与星萤相处的点点滴滴:她本能地安抚伤员的情绪,她让枯萎的植物焕发生机,她在王晨星崩溃时给予无声的支撑她的所有行为,都指向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于治愈、安抚和守护的特质。强行让她去执行对抗、摧毁的任务,本身就是违背其天性的,这可能也是之前实验失败的内在原因之一。
而“守护者”的定位,则完美地契合了她温柔、善良的本性。保护他人,庇护生命,这或许才是她被“设计”或者说她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新方向,不再要求她成为战士,而是允许她继续做那个带来安宁与希望的星萤。
当王晨星将这个新的、更温和的研究方向小心翼翼地透露给星萤时,他清晰地看到,她眼中长久以来笼罩的恐惧和迷茫的阴霾,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安宁感,以及一丝重新燃起的、微弱却真实的好奇心。
她轻声问:“真的可以吗?我只是想保护大家,就像大家保护我一样。”
这句话,印证了新方向与她内心的契合。
“钥匙”或许已经布满裂痕,无法用于强行开启死锁。但“盾牌”即使有裂纹,依然可以抵挡风雨。研究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如何“激活和引导星萤的能量去攻击”,转向如何“理解和增强她那种能中和精神压迫的、被动的守护场”;
从寻找“注入收割者核心的方法”,转向研究“如何扩大守护场的范围和作用强度,为舰队创造一片临时的安全区”。
这条路同样充满未知和挑战,但至少,它不再以牺牲星萤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更符合伦理,也似乎更贴近真相。这是一条更加微妙、更需耐心,但也可能更持久、更符合人性的道路。
破碎的钥匙,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人类文明对抗终极威胁的策略,从寻求一击必杀的“奇迹武器”,转向了谋求在绝境中幸存和延续的“方舟护盾”。
“钥匙觉醒”实验的危机在医学层面算是过去了,但其造成的心理余震,却如同无形的波纹,在星萤的心湖中持续扩散、加深。她身体上的伤痕逐渐愈合,但精神上的创口却愈发敏感。
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默。在必要的公开场合,她依旧维持着基本的礼貌和配合,但那种曾经偶尔流露出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学习的热情,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冰霜覆盖了。她常常独自一人,待在观测台或自己的舱室里,长时间地凝望着舷窗外那片吞噬一切的黑暗宇宙。
那眼神,不再是以往的宁静或迷茫,而是掺杂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以及一种令人心疼的疏离感。她仿佛被那次实验抽走了部分的灵魂,只剩下一个空壳,与周围的一切都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实验让她以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触及了自身存在本质中最恐怖、最冰冷的部分——那种与带来毁灭的“收割者”同源的感觉,像梦魇般缠绕着她。
夜深人静时,恐惧会如同潮水般涌来:她害怕自己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失忆的少女,而是某个远古文明留下的、没有个人意志的自动化工具;她更害怕,在自己那看似温和的外表下,潜藏着与“收割者”一样的、冰冷无情的毁灭本能,只是一个尚未被激活的、潜在的威胁。这种对自我的深度疑虑和恐惧,比任何外部威胁都更让她感到孤立无援。
王晨星将星萤的这一切变化都清晰地看在眼里。他不再是那个只关注战略大局的指挥官,更像是一个细心而焦虑的守护者。每一次看到星萤独自凝望窗外的孤寂背影,每一次察觉到她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恐惧和疏离,他的心都像被细针扎刺般隐隐作痛。
他理解她的恐惧。那种面对自身存在巨大谜团时的无力感,那种害怕自己会成为灾难源头的负罪感,他虽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却能凭借想象触及一二。他更明白,她肩上被动承担起的、关乎文明存亡的巨大重量,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
喜欢家族之星际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