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们在发车格列队等候五盏红灯熄灭,不过才十分钟光景,赛场氛围却仿佛切换到了另一个世界。
机械师与车队工作人员陆续撤离发车格,方才如同 “开学重逢” 般的轻松氛围,被顶级赛事特有的冰冷严肃取代。
我们这些前排车手凝视着前方尘土飞扬的发车直道,沙漠烈日炙烤着车身,空气里满是蓄势待发的紧张。
第一盏红灯亮起,我深吸一口气,调整握姿;第二盏、第三盏接连亮起,我的目光扫向身旁马丁?韦弗的红牛赛车,在脑海中快速推演着超越他的路线;第四盏红灯亮起 —— 就选右侧,我打定主意要切到极致内线,因为我清楚,一旦驶入维修区出口附近,赛道会豁然开阔,能为入弯创造绝佳角度。
第五盏红灯亮起,这大概是大奖赛周末最煎熬的时刻,发车前的最后一秒,所有肾上腺素都在等待爆发。
随后,红灯骤然熄灭!二十四辆赛车轰鸣着冲出发车格,2010 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正式拉开帷幕。
我果断切向右侧,最终借着维修区出口的路线,在驶向一号弯(齐格勒发夹弯,威廉?齐格勒自 2006 年后首次在此过弯)的途中,与前方的红牛赛车并行。
在发夹弯的刹车区,我成功超越韦弗,抢占内线。
当赛车完成 180 度转向加速出弯时,我暗自庆幸刚才的果断,因为就在此时,韦弗赛车的尾部突然冒出浓烟,径直飘向后方彼得?卡明斯基(路特斯车队)的视线里。
我完全理解卡明斯基和洛伦佐?巴尔巴罗(印度力量)随后的失控打转,但我没时间过多关注,韦弗的赛车仍在前进,我也必须紧跟节奏。
二号弯是高速左弯,紧接着三号弯是全油门通过的小角度左弯,之后便是一条长长的直道。
前方,我看到队友安东尼?哈里森正与恩里克?德?马特奥(法拉利)并排争夺第四名,但这位巴西车手稳住了阵脚,如常守住四号弯线路,迫使安东尼冲出赛道。
安东尼不仅丢掉了第三名,连第四名也被汤米?科斯基宁(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夺走。
当我们抵达四号弯时,场上名次已然清晰:伦纳(红牛)领跑,阿尔瓦雷斯(法拉利)紧随其后,接着是马特奥(法拉利)、科斯基宁(梅赛德斯)、哈里森(迈凯伦)、齐格勒(梅赛德斯)、我,最后是韦弗(红牛)。
我们一同冲进四号弯的重刹区,与常规布局不同的是,这里并未衔接发夹弯,而是急转至五号弯,带领我们驶向萨基尔赛道的外围区域。
接下来是一段略带上坡的快速右弯(六号弯),途中我成功顶住了韦弗的进攻。
随后驶入由七号、八号弯组成的减速弯,先左后右,紧接着便是九号弯的刹车区。九号弯是右向发夹弯,从这里开始,赛道布局逐渐向内收缩。
出弯加速后,十号弯是小角度左弯,十一号弯则需要重刹进入近九十度的右弯,之后是连续高速弯:十二号左弯接十三号右弯,将赛车重新引入直线路线。
十四号左向宽幅发夹弯让赛道与常规布局重合,随后赛车冲下陡坡,快速通过十五号右弯,再经十六号左弯,最终抵达十七号右向发夹弯。
驶出十七号弯后,赛车沿直道略微上坡,随即在十八、十九号左弯(常规布局中的九、十号弯)处压低车身过弯。
无论布局如何变化,最终都会汇入内场直道,我趁机紧贴齐格勒的赛车,利用尾流抵消了身后韦弗的尾流优势。
直道末端,轻踩刹车、连续降挡,随后将赛车向左打方向,冲向上坡路段。全油门向左爬坡,在冲顶前急转至二十一号右弯,随即重刹进入二十二号弯。
刹车、右转,轻微蹭过出弯路肩,二十二号弯将我带上后直道,但直道中段会略微抬升,接近最后两个弯道时再次压低车身。
我重刹进入二十三号右弯,接着通过二十四号小角度弯调整车身,对准发车直道。
就在此时,我抓住机会,向齐格勒的梅赛德斯赛车发起进攻。
同样搭载梅赛德斯引擎的两辆银色赛车并驾齐驱,我紧追这位七届世界冠军的车尾,切向内线,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弯道(齐格勒发夹弯)中,凭借晚刹车完成超越。
此时,这场四十九圈的比赛刚刚进入第二圈。
场上名次随之更新:德国车手马克西米利安?伦纳驾驶红牛赛车领跑,其后是两辆法拉利 —— 西班牙人费利佩?阿尔瓦雷斯领先巴西人恩里克?德?马特奥,芬兰车手汤米?科斯基宁为梅赛德斯拿下第四,迈凯伦双雄分列第五、六位,德国车手威廉?齐格勒驾驶梅赛德斯位居第七,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车手马丁?韦弗的第二辆红牛赛车。
第一阶段比赛中,前排集团的名次基本保持稳定,而后排发车的二十四辆赛车却开始因故障陆续退赛,幸运的是,尚未发生需要安全车出动、打乱比赛节奏的严重事故。
最先退赛的是 hRt 车队的尚达尔?汗,这位缺乏经验的车手因撞上路肩力度过大,导致前翼断裂;不久后,玛鲁西亚车队的卢卡斯?卡塞米罗也因机械故障退赛,这支总部位于英国、以俄罗斯品牌名义参赛的车队,延续了季前测试中令人担忧的可靠性问题。
第十一圈,索伯车队东山良和因引擎故障退赛;两圈后,路特斯车手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夫因过弯时蹭过路肩力度过猛,同时损坏底盘与悬挂,也加入了退赛行列。
不幸的是,娜塔莎成为下一位退赛的车手,玛鲁西亚的可靠性问题再次作祟;又过一圈,hRt车手小埃尔顿?塞纳的赛车也停在了赛道上。
因此,当我们迎来首次进站窗口时,已有六辆赛车退赛,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发车格在完成首停前就已退出比赛。
回想我上一次参加赛季揭幕战(2008 年澳大利亚大奖赛),完赛率同样惨淡,当时我虽因撞车错失领奖台,仍侥幸获得第六名。
但此次的退赛率实在惊人,才十七圈,就有两支车队全军覆没,这对 hRt 和玛鲁西亚而言绝非好兆头,尤其考虑到尽管卡特汉姆车队速度不快,却仍有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运行。
不过,迈凯伦的进站团队在首停中展现了顶尖水准:安东尼?哈里森成功超越汤米?科斯基宁,我也拉近了与这位前队友的距离,同时与身后齐格勒、韦弗的集团拉开了些许差距。
两圈后,在主直道上,我终于追上科斯基宁。
我借助尾流紧咬他的车尾,可科斯基宁显然不会轻易让步,他死死守住内线,迫使我只能选择外线超车。
“那就奉陪到底。” 我咬紧牙关,将赛车切向左线,与他并行,试图在发夹弯用晚刹车完成超越。
但科斯基宁毫不示弱,刹车点压得极晚,甚至出现了轮胎锁死的情况。
见状,我立即调整策略:提前轻点刹车,准备用 “over-under”(外线超车后内线回防)的方式进攻,趁他锁死轮胎路线变宽的间隙,切回内线抢占位置。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他的轮胎锁死和我的线路选择,我们俩过一号弯时都走了又宽又笨拙的路线。
因此,当我们通过二、三号弯进入直道时,胜负仍未分晓。
好在直道给了我第二次机会:我再次借助尾流与科斯基宁并行,这次我果断占据内线,迫使他让步,最终在四号弯完成超越,升至第五位。
比赛后半段直至尾声,我一直保持着这个名次。眼看比赛就要以 “伦纳领跑,两辆法拉利紧随其后,迈凯伦双雄收尾” 的平淡剧本结束,直到……
“伦纳出现故障!速度在下降!” 我在迈凯伦的比赛工程师尼基?莫里森突然在无线电中通报。
正如他所说,在比赛最后几圈,马克西米利安?伦纳的优势不断缩水:先是被法拉利的费利佩?阿尔瓦雷斯夺走领跑位置,接着又被法拉利另一车手恩里克?德?马特奥超越跌至第三,甚至连第三名也被我的队友安东尼?哈里森抢走,事后查明,他的赛车出现了火花塞故障。
最后一圈,我赶到伦纳身后,拼尽全力想要争夺第四名。
每一次进入直道,我都会将左腿搭在 F 导管的通气孔上,让尾翼失速以减少阻力,同时借助伦纳的尾流最大化直道速度优势,但即便如此,差距仍未缩小。
我在磨损严重的普利司通硬胎上尽可能推迟刹车点,可效果依旧有限。
本赛季由于成本限制,各车队一致同意不使用 KERS(动能回收系统),即便有这个装置,我怀疑也未必能实现超越。
冲过终点线时,伦纳仅比我快了 0.3 秒。
再给我一圈,我或许就能完成超越,但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2010 年巴林大奖赛积分排名(前十分名)如下:
1.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 西班牙 —— 法拉利车队 ——25 分
2. 恩里克?德?马特奥 —— 巴西 —— 法拉利车队 ——18 分
3. 安东尼?哈里森 ——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5 分
4. 马克西米利安?伦纳 —— 德国 —— 红牛 - 雷诺车队 ——12 分
5. 张骋 —— 中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0 分
6. 威廉?齐格勒 —— 德国 ——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8 分
7. 汤米?科斯基宁 —— 芬兰 ——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6 分
8. 马丁?韦弗 —— 澳大利亚 —— 红牛 - 雷诺车队 ——4 分
9. 朱塞皮诺?莱昂内 —— 意大利 ——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2 分
10. 鲁道夫?贡萨尔维斯 —— 巴西 —— 威廉姆斯 - 考斯沃斯车队 ——1 分
正因韦弗赛车冒出的浓烟,路特斯车队的卡明斯基和印度力量的巴尔巴罗遗憾错失积分;不过对印度力量而言,巴尔巴罗的退赛反倒让莱昂内趁机拿下第九名。
鲁道夫?贡萨尔维斯也为威廉姆斯收获 1 分,而詹姆斯?巴克斯顿则因一次冲出赛道险些退赛,最终仅以第十四名完赛,落后领先者一圈。
尤里?卡萨莱宁成为新车队卡特汉姆的 “领头羊”,他的队友伊万?特里波利在比赛还剩三圈时退赛,他最终以第十五名完赛,落后领先者两圈。
红牛二队的马克西米利安?隆普雷在第四十六圈停赛;再加上比赛过半时因液压故障退赛的维克多?哈特曼(索伯车队),以及首停前就退赛的六辆赛车,本场比赛共有九辆赛车未能完赛。
如此高的退赛率若持续下去,可能会对总冠军归属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本赛季是我首次以争冠车手身份参加完整赛季,我决定逐站追踪积分榜变化,至少关注前五名,主要涵盖红牛、法拉利、迈凯伦三支车队。
不过目前仅进行了一场比赛,车手积分榜与上述比赛结果完全一致,因此我暂且先梳理车队积分榜:
1. 法拉利车队 —— 意大利(总部位于意大利马拉内洛)——43 分
2.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 英国(总部位于英国沃金)——25 分
3. 红牛 - 雷诺车队 —— 奥地利(总部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16 分
4.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 德国(总部位于英国布拉克利)——14 分
5.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 印度(总部位于英国银石)——2 分
6. 威廉姆斯 - 考斯沃斯车队 —— 英国(总部位于英国格罗夫)——1 分
对迈凯伦而言,这并非一场完美的揭幕战,但第三名与第五名的成绩足以让我们暂列车队积分榜第二。
反观法拉利,他们从本场比赛中斩获了几乎满分的积分,尽管车手阵容已完全更换,但状态依旧火热,堪比 2009 年比利时大奖赛上我与马蒂并肩作战时的巅峰表现。
红牛则因伦纳的赛车可靠性问题,错失了夺冠机会;此外,马丁?韦弗虽完赛,但首圈也曾冒出浓烟,由此可见红牛赛车或许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隐患,这对我们而言或许是个机会。
当然,这终究只是一场比赛,无法全面反映各车队的真实实力。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下一站比赛的走向,仍需拭目以待。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F1之飞驰人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