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的靴底踏在舟山基地发射塔的金属平台上,第十三个“净化日”的晨雾正被朝阳撕开,海风吹来带着咸湿的暖意,远处海平面上,第一缕金光刺破云层,将暗绿色的海水染成粼粼金波——那是赤藻消退后,海洋本该有的颜色。
“队长!反向基因序列已加载完毕,卫星信号覆盖全球219个赤藻密集区,仅剩北极冰盖下的深层母巢未锁定!”林晚秋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她身前的控制台屏幕上,代表危险的深红色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地图上消退,“科研组说,北极母巢藏在百年冰层下的旧科考站里,信号穿不透冰层,必须手动注入基因钥匙。”
陈砚低头望向基地广场,数千名幸存者聚集在那里:有人举着泛黄的家庭照片,照片里的笑容还停留在灾难前;有人握着磨亮的农具,木柄上的裂痕是岁月的印记;孩子们坐在大人肩头,手里挥舞着用赤藻粉末压成的“希望之星”,那是他们用灾难的残骸捏出的新生象征。老赵和小李站在人群前排,前者卸下了陪伴已久的狙击枪,枪托上“苏城-03”的刻痕在晨光下格外清晰;后者的热能刀插在刀鞘里,刀鞘上缠着从汉州带回的、已失去活性的赤藻丝——那是他们穿越废土的勋章。
“老赵,你带突击组留守基地,清理沿海残留的水栖腐群;小李,协助李总指挥搭建临时安置点,优先接收老弱妇孺。”陈砚对着通讯器吩咐,转身拿起装备包里的低温潜水服,“晚秋,你跟我去北极,你的信号分析仪能帮我们定位科考站入口。”
“队长,北极冰层下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度,潜水服撑不了太久!”林晚秋急忙提醒,却还是抓起分析仪跟了上来,“我已经调好了分析仪的低温模式,能穿透三米冰层探测信号。”
两小时后,载着基因钥匙的运输机划破云层,朝着北极飞去。舷窗外,曾经被赤藻覆盖的大地逐渐显露出原本的轮廓:苏城废墟上,灰褐色的藻粉被风吹散,露出下方的钢筋骨架;洛城水厂旁,共生畸变体的残骸倒在地上,躯体已干瘪成粉末。陈砚翻开战术终端里的旧照片——那是苏城安全区沦陷前,老周、阿凯和队员们的合影,照片里的人笑着比出“胜利”手势,阳光洒在他们脸上,和此刻舷窗外的朝阳一样温暖。
“还记得在洛城地铁里,阿凯说想回家修妹妹的假肢吗?”陈砚轻声说,指尖划过照片里阿凯的笑脸,“现在,我们能让他的妹妹回家了。”
林晚秋点头,眼眶泛红:“等我们回来,就去苏城找她,告诉她哥哥的心愿实现了。”
运输机在北极冰原着陆时,寒风卷着雪粒打在防化服上,发出“簌簌”的声响。陈砚和林晚秋穿上低温潜水服,背着基因注射器和热能钻,朝着分析仪定位的科考站入口走去。冰层下,暗绿色的荧光隐约闪烁——那是北极母巢的信号,也是这场灾难最后的余孽。
“就是这里!”林晚秋停下脚步,分析仪屏幕上的信号强度达到峰值,“科考站入口在冰层下五米处,用热能钻能打开。”
热能钻启动时,冰层发出沉闷的“咔嚓”声,暗绿色的藻丝从裂缝中渗出,在低温下瞬间冻结成冰晶。陈砚警惕地盯着裂缝,突然,一只覆盖着冰甲的畸变体冲破冰层,手臂上的冰刃带着暗绿色的藻丝,朝着两人横扫过来。“是冰栖畸变体!”陈砚大喊着挥起电磁刀,蓝色的电流在冰原上闪过,冰刃被劈成两半,墨绿色的汁液溅在雪地上,瞬间融化出一个个小坑。
林晚秋趁机启动热能钻,冰层被钻出一个直径半米的洞口。她将分析仪伸进洞口,屏幕上立刻跳出科考站的内部结构:“母巢在地下三层的培养舱里,周围有三只冰栖畸变体守卫!”
两人顺着洞口潜入科考站,内部的景象让人心惊——走廊两侧的玻璃舱里,还残留着赤藻培养的痕迹,地面上散落着研究员的白大褂,衣角沾着早已干涸的藻渍。地下三层的培养舱外,三只冰栖畸变体正围着母巢蠕动,母巢悬浮在培养舱中央,暗绿色的藻体表面泛着淡紫色的荧光,像一颗邪恶的心脏。
“我去吸引它们的注意力,你趁机注入基因钥匙!”陈砚说完,扔出一枚藻体抑制剂手雷,淡绿色的烟雾弥漫开来,畸变体的动作瞬间迟滞。他挥起电磁刀冲向畸变体,蓝色的电流与冰甲碰撞,发出刺耳的“滋滋”声。
林晚秋抓住机会,冲到培养舱前,用热能钻切开舱门,将基因注射器对准母巢的核心,按下注射按钮——淡绿色的基因钥匙溶液注入母巢,母巢瞬间发出剧烈的颤抖,表面的荧光逐渐熄灭,周围的藻丝失去活性,变成灰褐色的粉末。三只冰栖畸变体发出凄厉的嘶吼,身体逐渐冻结成冰块,摔在地上碎裂开来。
当两人走出科考站时,北极的朝阳正从冰原尽头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纯净的雪地上,没有一丝暗绿色的痕迹。陈砚打开通讯器,对着全球频道说道:“我是陈砚,北极赤藻母巢已清除,全球赤藻抑制完成。从今天起,人类文明重启。”
频道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李总指挥的声音带着哽咽:“欢迎回家,孩子们。舟山基地已准备好安置点,苏城、洛城的清理工作即刻启动,想回家的人,我们帮你们找回故土。”
运输机返航时,陈砚看着窗外的云海,林晚秋递过来一张照片——那是在汉州实验室找到的,照片里,海洲基地的陈默和研究员们正围着赤藻样本微笑,背景是“赤藻抑制实验成功”的横幅。“他们看到了,”林晚秋轻声说,“所有为这场灾难牺牲的人,都看到了黎明。”
回到舟山基地时,广场上的篝火正旺,人们载歌载舞,孩子们用新鲜的树枝编成花环,戴在每一个归来者的头上。李总指挥走上前,将一枚刻有“文明守护者”的勋章别在陈砚胸前:“重建委员会一致决定,由你担任委员长,带领大家重建家园。”
陈砚看着眼前的人们,又望向远方的废墟,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重建的路还很长——需要清理废墟、培育新粮、修复水电,但只要所有人团结一心,曾经的家园一定会重现生机。
当晚,陈砚在战术终端上写下新的记录:“第十三个净化日,黎明到来。人类从未向灾难低头,也永远不会放弃希望。”他将终端放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老周、阿凯、陈默他们的温度——那些逝去的人,从未真正离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陪伴着人类,走向新的未来。
次日清晨,第一批重建小队朝着苏城出发,车上装满了种子、工具和希望。陈砚站在码头挥手送别,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海面上,海鸥掠过清澈的海水,发出清脆的鸣叫,远处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像极了灾难前的模样。
陈砚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上,人类的文明,正迎着朝阳,重新绽放光芒。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