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的靴底碾过舟山基地码头的木栈道,第十三个“净化日”的朝阳已升至半空,海风吹散了最后一丝晨雾,将海面染成一片澄澈的蓝。他手中的战术终端还停留在全球赤藻分布图界面——代表安全的绿色已覆盖99.9%的区域,仅剩南极科考站的红点在昨夜熄灭,如今屏幕上跳动的,是各重建小队的实时位置:苏城小队已抵达废墟外围,洛城小队正在修复水厂管道,江城小队则在清点可回收的物资。
“队长,阿玲姑娘来了。”小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身旁站着个穿浅蓝色工装的姑娘,手里攥着一个磨损的帆布包,包角露出半张泛黄的照片——正是阿凯生前带在身上的,照片里兄妹俩在苏城公园的樱花树下笑着。
陈砚心中一紧,想起在汉州实验室找到的那叠假肢设计图纸,图纸最后一页还画着个小小的樱花图案,旁边写着“给阿玲的新假肢”。他走上前,尽量让语气轻柔:“阿玲,我知道你一直在等阿凯的消息。他……在保护大家的时候,很勇敢。”
阿玲的眼眶瞬间红了,却没掉眼泪,只是把帆布包抱得更紧:“我知道,小李哥都跟我说了。他留下的那些工具,我都好好收着,还有他画的图纸,我想……等苏城重建好,就开一家修配店,帮大家修东西,就像他以前说的那样。”她从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纸,递到陈砚面前,“这是我画的修配店设计图,想请你帮我看看,放在苏城的哪个位置合适。”
陈砚接过图纸,纸上画着一间小小的店面,门口挂着“阿凯修配店”的牌子,窗户边还画着两株樱花树。他鼻尖一酸,想起阿凯在洛城地铁里说的话:“等结束了,我要让阿玲有个安稳的家。”他指着图纸上的樱花树:“这里画得好,苏城老城区以前就有很多樱花树,重建的时候我们可以特意种上,到春天开花的时候,店里肯定很漂亮。”
就在这时,通讯器里传来老赵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队长!苏城小队在安全区旧址发现了一批未变质的种子!有水稻、小麦,还有不少蔬菜种子,都存放在密封的金属罐里,至少能种两百亩地!”
“太好了!”陈砚立刻对着通讯器吩咐,“把种子送到舟山基地的育种实验室,让科研组先做发芽测试,没问题的话优先分给苏城和洛城的农户。另外,让苏城小队重点清理老城区的学校和医院,争取下个月让孩子们能在临时教室上课,老人们也能有地方看病。”
挂了通讯器,林晚秋拿着一份报告走过来,报告封面上印着“赤藻残留检测数据”:“所有已清理区域的赤藻残留都低于安全标准,土壤和水源的恢复速度比预期快30%,科研组建议下个月开始大规模播种,先种一季速生蔬菜,解决大家的口粮问题。”她指着报告里的图表,“你看,苏城的土壤酸碱度最适合种水稻,洛城的平原地区可以种小麦,江城的山区适合种果树,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规划。”
陈砚接过报告,翻到最后一页,上面贴着一张照片——几个科研人员正蹲在试验田里,手里捧着刚发芽的菜苗,脸上满是笑容。他想起在海洲基地时,陈默说的“人类的希望,从来都在土地里”,如今这句话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当天下午,舟山基地的广场上举行了“家园认领”仪式,幸存的人们排着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曾经的家,登记重建需求。陈砚站在登记台旁,看着人们认真填写信息的样子:有人想重建自家的小院子,有人想修复曾经工作的工厂,还有人想在学校旁边开一家小书店。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笔,在“需求”栏里写道:“想在老房子的院子里种一棵桃树,我孙子以前最喜欢在桃树下玩。”
“队长,李总指挥找你。”一名士兵跑过来,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北极科考站发现幸存者信号,疑似灾难前的科研人员”。
陈砚立刻召集老赵和林晚秋:“老赵,你带一支小队去北极,注意安全,那边的冰层还不稳定;晚秋,你准备好赤藻检测设备,要是有科研人员幸存,他们可能掌握更多关于赤藻的资料,对我们后续的生态恢复有帮助。”
老赵扛起收拾好的装备,笑着说:“放心吧队长,保证完成任务。等我回来,还想在苏城的老房子里,种上几棵我老家的枣树。”
傍晚时分,第一批速生蔬菜的种子从育种实验室运了出来,装在印有“希望”字样的布袋里,分发给各个重建小队。陈砚跟着苏城小队的车队,朝着苏城的方向驶去。车窗外,曾经被赤藻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原本的颜色,路边偶尔能看到冒出新芽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晃动。
车队抵达苏城废墟时,夕阳正从西边落下,将废墟染成一片金红。阿玲站在自家老房子的废墟前,弯腰捡起一块带着樱花图案的瓷砖,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以前我家的厨房墙上,就贴着这种瓷砖,我哥最喜欢在厨房帮我妈做饭。”
陈砚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们会把这里重建好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你和你哥喜欢的一切。”他指着不远处的空地,“明天我们就开始清理这片区域,先搭临时住房,再修修配店,等春天来了,我们就种樱花树。”
当晚,苏城重建小队在废墟上搭起了第一顶帐篷,点燃了篝火。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带来的食物,说着各自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拿出吉他,弹起了灾难前的老歌,虽然歌词记不全,但所有人都跟着轻轻哼唱。陈砚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老周、阿凯、陈默,还有所有为这场灾难牺牲的人——他们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他们的努力,正在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天一早,重建工作正式开始。人们拿着工具,清理废墟里的碎石和杂物,将可回收的材料分类堆放。陈砚和队员们一起,帮阿玲清理修配店的旧址,在废墟里找到不少阿凯留下的工具,有的还能继续使用。阿玲拿着一把磨损的扳手,眼眶泛红:“这是我哥十八岁生日时,我送他的礼物,他一直带在身边。”
就在这时,通讯器里传来老赵的声音:“队长,我们找到幸存者了!一共五个人,都是北极科考站的科研人员,他们还保存着完整的赤藻研究资料,对我们的生态恢复特别有帮助!”
陈砚心中一喜,对着通讯器说:“好好照顾他们,尽快把资料送回来,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帮助,让这片土地恢复得更快更好。”
夕阳再次落下时,苏城的废墟上已经搭起了十多顶临时帐篷,清理出的空地上,种下了第一批速生蔬菜的种子。陈砚站在高处,看着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重建家园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当晚,陈砚在战术终端上写下新的记录:“第十三个净化日之后,黎明真正到来。我们在废墟上种下种子,也种下希望,总有一天,这里会再次变成我们熟悉的家园。”他将终端放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所有逝去之人的目光,他们正在看着这片土地,看着人类用双手,一点点重建属于自己的未来。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照亮了苏城的废墟,也照亮了人类重建家园的道路。陈砚和队员们一起,继续着重建工作,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不放弃,只要心中有希望,家园就一定能重现生机,人类的文明,也一定会在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上,继续传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