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遣使东吴议盟约
长安城的晨光刚漫过太守府的飞檐,姜维便已穿戴整齐。案上摊着两份文书,一份是西羌部落送来的战马清点册,另一份则是诸葛瞻草拟的遣使东吴奏疏。他指尖划过“东吴”二字,想起先帝刘备与孙权的夷陵旧怨,又念及如今蜀汉与东吴唇齿相依的局势,轻轻叹了口气——要促成两国再次深度合作,绝非易事。
“伯约,都安排妥当了。”张翼掀帘而入,身上还带着晨露的湿气,“挑选的使者是邓芝之子邓良,这孩子随父亲出使过东吴三次,熟悉江东朝堂的规矩,且为人沉稳,能担此任。”
姜维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邓芝先生当年凭一己之力促成吴蜀联盟,邓良既有其父之风,此事便多了几分把握。只是东吴新主孙休刚即位不久,朝中权臣张布、濮阳兴把持朝政,他们对北伐的态度尚不明朗,邓良此去,需多些耐心。”
说话间,亲兵引着邓良走进来。邓良身着素色锦袍,腰悬一柄短剑,虽年仅二十六,却已是满脸沉稳。他对着姜维深深一揖:“末将邓良,奉将军之命出使东吴,定不辱使命。”
姜维起身扶起他,从案上拿起一封密封的书信和一枚虎符:“这封书信是写给吴主孙休的,里面详细说明了我军攻克长安的战况,以及联吴伐魏的具体构想。此虎符可调动沿途蜀军驿站,为你提供粮草与护卫。你记住,见吴主时,既要表明蜀汉北伐的决心,也要说清东吴若出兵,能分得的益处——曹魏若灭,江南之地可尽归东吴,这是他们无法拒绝的诱惑。”
邓良接过书信与虎符,郑重收好:“末将明白。若东吴提出条件,比如要求我们先出兵牵制曹魏主力,或是索要关中部分城池,该如何应对?”
“城池绝不可让。”姜维语气坚定,“但可承诺,若北伐成功,曹魏的金银财帛,东吴可分得三成。至于出兵时机,可与他们约定,待我军巩固关中后,明年开春,由东吴出兵合肥,我军出兵洛阳,两面夹击。”
邓良点头应下,又问了些东吴朝堂的细节,姜维一一解答,直到午时才让他退下准备行装。送走邓良,诸葛瞻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急报:“伯约,东吴有使者正在城外等候,说是奉吴主之命,前来探望我军战况。”
姜维微微一怔,随即笑道:“真是巧了,我们刚要遣使,他们倒先来了。走,随我去城外迎接。”
两人快步来到城外,只见一支二十余人的队伍正站在官道旁,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文士,身着青色官袍,面容儒雅。见姜维等人前来,文士上前一步,拱手道:“东吴使者薛综,见过姜将军。”
姜维回礼道:“薛先生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军刚攻克长安,正想遣使前往江东,与吴主商议联合作战之事,没想到先生竟先到了。”
薛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哦?将军已攻克长安?此事若属实,那真是天大的喜讯!我主听闻蜀军北伐,十分关注,特命我前来打探战况,若将军需要相助,东吴定当尽力。”
姜维知道薛综是东吴有名的辩士,此番前来,既是打探虚实,也是试探蜀汉的态度。他笑着说道:“先生若不信,可随我进城一观。长安城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我军将士与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至于相助之事,我确实有一事想与吴主商议,正好先生来了,我们可先详谈一番。”
说着,姜维引着薛综进城,来到太守府的客厅。分宾主落座后,姜维命人奉上茶水,然后说道:“先生,如今曹魏在关中的兵力已被我军重创,但洛阳仍有重兵驻守。若想彻底打败曹魏,仅凭蜀汉一己之力,恐怕难以成功。因此,我想与东吴约定,明年开春,由东吴出兵合肥,牵制曹魏的东部兵力,我军则出兵洛阳,两面夹击,如此一来,曹魏首尾不能相顾,必败无疑。”
薛综端着茶杯,沉吟片刻:“将军的提议确实不错,但东吴与曹魏接壤之地颇多,若出兵合肥,需调动大量兵力,粮草消耗也极大。我主若要答应此事,需先知道蜀汉能拿出多少兵力配合,以及粮草是否充足。”
姜维早有准备,拿出一份兵力与粮草清单,递给薛综:“先生请看,如今我军在关中已有十万兵力,加上汉中的援军,明年开春可出兵八万攻打洛阳。粮草方面,关中地区已筹集到二十万石粮食,足够支撑我军半年作战。此外,西羌部落已答应派五千骑兵相助,还会提供五万石粮食和三千匹战马。”
薛综接过清单,仔细阅读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说道:“将军的诚意,我已经感受到了。但此事事关重大,我无法做主,需将此事禀报我主,由我主与大臣们商议后,才能给将军答复。不过,我可以向将军保证,东吴对曹魏早有不满,若能确保北伐成功,我主定会同意联合作战。”
姜维点了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我已派邓良出使东吴,他会带着我的书信,与吴主详细商议联合作战的具体事宜。先生若有需要,我可命人协助你在长安考察,让你亲眼看看我军的实力。”
薛综笑道:“那就多谢将军了。我确实想在长安多待几日,了解一下蜀军的情况,也好向我主如实禀报。”
接下来的几日,姜维命诸葛瞻陪同薛综在长安城内考察。薛综看到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安居乐业,又亲眼见到蜀军的粮草储备和武器装备,心中对蜀汉的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还参观了蜀军的训练场,看到士兵们训练刻苦,士气高昂,不禁对姜维赞叹道:“将军治军有方,蜀军真是一支劲旅!有将军在,蜀汉北伐定能成功。”
几日后,薛综告辞离开长安,返回东吴。临走前,他对姜维说道:“将军放心,我定会向我主详细禀报长安的情况,促成吴蜀联盟。邓良出使东吴时,我也会尽力相助。”
姜维送走薛综后,立刻召集众将领商议。他说道:“薛综此行,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但从他的态度来看,东吴对联合北伐还是有兴趣的。邓良此去,只要能说动吴主,明年开春,我们就能与东吴两面夹击曹魏。在此之前,我们要抓紧时间整顿军队,积累粮草,做好北伐的准备。”
众将领纷纷点头。张嶷说道:“将军,如今关中地区的豪门望族已经表示支持我们,我们可以请他们出面,号召更多的百姓参军,扩大军队的规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关中地区招募工匠,打造更多的武器装备,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姜维赞同道:“张将军说得对。此事就交给你负责,务必在三个月内,将军队的规模扩大到十二万,打造出一万套新的铠甲和两万把长剑。”
张嶷领命。随后,众人又商议了粮草筹集、武器打造等具体事宜,直到傍晚才散去。
邓良的出使队伍在三日后出发。姜维亲自送到城外,拍着他的肩膀说道:“邓良,此行关系到北伐的成败,你一定要多加小心。若东吴有任何要求,只要不损害蜀汉的利益,都可以先答应下来,等我后续再做决断。”
邓良郑重地说道:“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早日促成吴蜀联盟。”
看着邓良的队伍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姜维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联吴伐魏是北伐成功的关键,只要能促成此事,蜀汉复兴汉室的梦想,就又近了一步。
第二折 西羌深化合作计
送走邓良的第二日,拓跋烈就带着阿莱娜的弟弟阿古拉来到了长安。阿古拉才十九岁,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已能熟练地骑射,腰间挎着一把和阿莱娜同款的弯刀,见到姜维时,眼神里满是敬佩。
“姐夫,阿古拉是阿莱娜首领派来的,说是要跟在你身边学习兵法,顺便和你商议西羌与蜀汉深化合作的事。”拓跋烈笑着介绍道。
姜维看着阿古拉,眼中闪过一丝喜爱:“阿古拉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气度,将来定是西羌的栋梁之才。既然阿莱娜首领信任我,那你就留在我身边,我会亲自教你兵法战术。”
阿古拉连忙躬身行礼:“多谢姜将军,我一定好好学,将来为西羌和蜀汉的合作出一份力。”
姜维扶起他,说道:“不必多礼。你姐姐派你来,除了让你学习兵法,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吗?”
阿古拉直起身,说道:“将军,姐姐说,西羌部落愿意将每年向蜀汉提供的战马数量从三千匹增加到五千匹,粮食从五万石增加到八万石,但希望蜀汉能帮助西羌修建一座城池,用来抵御曹魏的侵袭。另外,姐姐还希望蜀汉能派一些工匠去西羌,教西羌的百姓打造武器和农具。”
姜维沉吟片刻,说道:“修建城池和派遣工匠都不是问题。西羌部落位于蜀汉和曹魏的交界处,修建一座城池,既能保护西羌百姓的安全,也能为蜀汉提供一道屏障,抵御曹魏的进攻。至于派遣工匠,我会挑选五十名技艺精湛的工匠,随你一起返回西羌,教西羌百姓打造武器和农具。”
阿古拉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多谢将军!姐姐要是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拓跋烈说道:“姐夫,修建城池需要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西羌那边的资源有限,能不能请蜀汉支援一些?另外,修建城池还需要懂建筑的人才,也请将军派一些人过去指导。”
姜维点了点头:“没问题。我会派一百名士兵,押送一万根木材和五万块砖瓦前往西羌,同时派十名懂建筑的官员,协助你们修建城池。城池的选址,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阿古拉说道:“姐姐说,想把城池建在西羌部落的中心地带,那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也方便抵御曹魏的侵袭。具体的位置,还需要将军派来的官员实地考察后,再做决定。”
姜维说道:“好。我会让派去的官员尽快和你们一起前往西羌,确定城池的选址,然后开始修建。预计城池修建需要半年时间,在此期间,蜀汉会一直提供物资支持。”
阿古拉和拓跋烈连忙道谢。随后,姜维又和他们商议了工匠派遣、战马运输等具体事宜。姜维决定,让阿古拉先在长安学习一个月的兵法,然后再带着工匠和物资返回西羌。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姜维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教阿古拉学习兵法战术。阿古拉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兵法知识,还能对一些战术提出自己的见解。姜维对他十分满意,时常在众人面前夸赞他。
一个月后,阿古拉准备返回西羌。姜维亲自为他送行,除了之前答应的工匠、士兵和物资,还额外给了他一千套铠甲和两千把长剑,说道:“这些铠甲和长剑,你带回西羌,分发给西羌的骑兵。希望你们能尽快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将来和蜀汉一起对抗曹魏。”
阿古拉接过铠甲和长剑,感动地说道:“将军对西羌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等城池修建好,骑兵部队组建起来,西羌一定会全力支持蜀汉的北伐大业。”
送走阿古拉后,姜维召集张翼、诸葛瞻等人,说道:“西羌是我们重要的盟友,帮助他们修建城池、组建骑兵部队,对我们北伐有很大的好处。接下来,我们要密切关注西羌的情况,及时提供帮助,确保城池能够顺利修建,骑兵部队能够尽快组建起来。”
众人纷纷点头。诸葛瞻说道:“将军,我已经安排人去西羌的沿途设立了驿站,方便传递消息和运输物资。另外,我还派了一支斥候队,暗中保护阿古拉和工匠们的安全,防止曹魏的小股部队偷袭。”
姜维满意地说道:“做得好。西羌的事情关系到北伐的成败,我们一定要多加小心。接下来,我们还要抓紧时间整顿军队,积累粮草,为明年开春的北伐做准备。”
随后,众人又商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直到深夜才散去。姜维站在太守府的庭院中,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只要能和西羌深化合作,再促成与东吴的联盟,蜀汉北伐的胜算就会大大增加。他相信,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完成先帝和诸葛丞相的遗愿,复兴汉室,统一中原。
第三折 关中士族纳贤才
长安城内的临时行政机构设立后,张翼按照姜维的命令,开始选拔地方官员。为了能选拔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张翼在长安城内张贴了告示,鼓励关中地区的有识之士前来应聘。
告示张贴后的几日,前来应聘的人络绎不绝。张翼亲自负责考核,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这日,他正坐在临时行政机构的厅堂里,考核一位前来应聘的年轻人,姜维走了进来。
张翼连忙起身迎接:“伯约,你怎么来了?”
姜维笑着说道:“我来看看你选拔官员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才?”
张翼叹了口气:“前来应聘的人倒是不少,但真正有才能的人却不多。大部分人要么只会纸上谈兵,要么品行不端,难以担当大任。”
姜维点了点头,说道:“关中地区历经战乱,人才流失严重,想要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确实不容易。不过,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仔细考核,选拔出真正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争吵声。姜维和张翼对视一眼,起身走了出去。只见一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正和守门的士兵争执,男子面色涨红,大声说道:“我是关中士族王氏的族长王朗,前来应聘官员,你们为何不让我进去?”
守门的士兵说道:“大人,应聘官员需要按照顺序排队,你不能插队。”
王朗怒道:“我王氏是关中的名门望族,我亲自前来应聘,难道还要和那些平民百姓一起排队吗?”
姜维走上前,说道:“王族长,应聘官员不分出身贵贱,只看才能和品行。不管你是名门望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按照顺序排队。若你真有才能,就算排队,也一定能被选拔上。”
王朗见是姜维,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有些不服气:“姜将军,我王氏在关中世代为官,家族中人才辈出。我亲自前来应聘,就是想为蜀汉效力,难道将军不能给我一个特殊的机会吗?”
姜维说道:“王族长,我知道王氏是关中的名门望族,也知道你家族中人才辈出。但选拔官员必须公平公正,若我给了你特殊的机会,其他人会怎么想?这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相信我们的选拔制度了。如果你真的想为蜀汉效力,就请按照顺序排队,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能通过考核。”
王朗见姜维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乖乖地去排队。姜维和张翼回到厅堂,张翼说道:“伯约,关中的士族向来高傲,想要让他们真心为蜀汉效力,恐怕不容易。”
姜维说道:“关中士族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若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对我们稳固关中的统治有很大的好处。我们选拔官员时,既要公平公正,也要适当照顾士族的利益,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接下来的几日,姜维亲自参与官员的考核。他发现,前来应聘的士族子弟中,确实有不少有才能的人。比如王氏的王朗,虽然有些高傲,但对关中的政务十分熟悉,也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还有赵氏的赵昂,不仅精通兵法,还善于管理地方,是个难得的人才。
姜维决定,选拔一部分有才能的士族子弟担任地方官员,同时也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平民百姓,让他们相互制衡,共同管理关中地区。他还规定,所有官员上任后,都要接受严格的考核,若考核不合格,立即罢免。
几日下来,张翼和姜维一共选拔出了五十名官员,其中士族子弟二十人,平民百姓三十人。这些官员分别被派往关中的各个郡县,负责管理地方政务。
为了让这些官员尽快熟悉工作,姜维在长安城内举办了一场培训班,亲自为他们讲解蜀汉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他还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官员,为他们传授工作经验。
培训班结束后,官员们纷纷前往各自的郡县上任。王朗被派往雍城担任太守,他上任后,立刻着手整顿雍城的吏治,减轻百姓的赋税,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赵昂被派往郿县担任县令,他加强了郿县的防御,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让郿县的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关中士族见蜀汉确实是在真心实意地选拔人才,而且对士族子弟也十分重视,便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蜀汉的统治。他们不仅主动捐献粮食和财物,还号召族中的子弟参军,为蜀汉的北伐大业贡献力量。
姜维见关中士族已经开始支持蜀汉,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稳固关中的统治,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还需要得到当地士族和百姓的支持。如今,士族已经开始支持蜀汉,百姓们也安居乐业,关中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固。
接下来,姜维开始着手扩大军队的规模。他按照张嶷的建议,邀请关中的豪门望族出面,号召百姓参军。由于百姓们对蜀汉的统治已经十分满意,加上参军还有丰厚的奖励,所以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
三个月后,蜀军的规模从十万扩大到了十二万。姜维将这十二万大军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张嶷率领,驻守雍城和郿县,保卫关中的东部边境;一部分由马岱率领,驻守陈仓,保卫关中的西部边境;剩下的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驻守长安,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准备支援各地。
同时,张嶷也按照姜维的命令,打造出了一万套新的铠甲和两万把长剑。这些铠甲和长剑分发到士兵手中后,蜀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姜维站在长安的城墙上,看着城下训练有素的士兵们,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能促成与东吴的联盟,明年开春,就可以正式发动北伐,向着复兴汉室的目标前进。
第四折 东吴回信定盟约
邓良出使东吴已经三个月了,期间只传来过两封书信,说他已经见到了吴主孙休,正在与东吴的大臣们商议联合作战的事宜,但具体的结果还没有确定。姜维每天都在等待邓良的消息,心中十分焦急。
这日清晨,一名斥候快马加鞭地赶到长安,带来了邓良的书信。姜维连忙拆开书信,仔细阅读起来。书信中说,东吴已经同意与蜀汉联合作战,约定明年开春,由东吴出兵合肥,牵制曹魏的东部兵力,蜀汉出兵洛阳,两面夹击曹魏。此外,东吴还提出,若北伐成功,曹魏的领土由蜀汉和东吴平分,蜀汉占据关中、中原地区,东吴占据江南、淮南地区。
姜维看完书信,心中大喜。他立刻召集众将领,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们。众将领听到后,都十分兴奋,纷纷表示要尽快做好北伐的准备。
张翼说道:“将军,东吴同意联合作战,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整顿军队,积累粮草,确保明年开春能够顺利出兵洛阳。”
诸葛瞻补充道:“我建议,我们再派一支使者队伍前往东吴,与他们详细商议联合作战的具体事宜,比如出兵的时间、路线,以及两军如何配合等。另外,我们还要和东吴约定,在北伐期间,相互传递情报,及时了解曹魏的动向。”
姜维赞同道:“诸葛将军说得对。我决定派霍弋出使东吴,与东吴商议联合作战的具体事宜。霍弋心思缜密,善于外交,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霍弋领命。随后,众人又商议了粮草筹集、武器打造、军队训练等具体事宜。姜维决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要筹集足够支撑十万大军一年作战的粮草,打造两万套新的铠甲和三万把长剑,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几日后,霍弋的出使队伍出发前往东吴。姜维亲自送到城外,对霍弋说道:“霍弋,此次出使东吴,关系到北伐的成败。你一定要与东吴的大臣们详细商议联合作战的具体事宜,确保两军能够密切配合,共同打败曹魏。”
霍弋郑重地说道:“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早日与东吴达成协议。”
送走霍弋后,姜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伐的准备工作中。他每天都会亲自到训练场,查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鼓励士兵们刻苦训练。他还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们的生活情况,解决百姓们的困难,让百姓们更加支持蜀汉的统治。
关中地区的百姓们见姜维如此勤政爱民,都十分感动。他们纷纷主动捐献粮食和财物,支持蜀汉的北伐大业。一些青年男子也踊跃参军,希望能为复兴汉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百姓们的支持下,蜀军的粮草储备很快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武器打造也进展顺利。军队的训练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士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两个月后,霍弋从东吴返回长安,带来了与东吴达成的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明年三月,东吴出兵五万攻打合肥,蜀汉出兵八万攻打洛阳;两军在作战期间,相互传递情报,及时了解曹魏的动向;若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要及时出兵支援;北伐成功后,曹魏的领土由蜀汉和东吴平分。
姜维看完协议,心中十分满意。他立刻召集众将领,宣布了与东吴达成的协议,并对北伐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安排。他决定,由他亲自率领八万大军攻打洛阳,张嶷率领两万大军驻守雍城和郿县,保卫关中的东部边境,马岱率领两万大军驻守陈仓,保卫关中的西部边境,诸葛瞻率领一万大军驻守长安,负责粮草的运输和物资的供应。
众将领纷纷领命,各自下去准备。长安城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士兵们都在抓紧时间训练,工匠们在日夜不停地打造武器装备,百姓们也在积极地为北伐贡献自己的力量。
姜维站在长安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洛阳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明年开春的北伐,将是蜀汉复兴汉室的关键一战。只要能打败曹魏,攻占洛阳,蜀汉就能够占据中原地区,从而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相信,在众将士和百姓们的支持下,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
第五折 整军备战待北伐
距离与东吴约定的北伐时间越来越近,长安城内的备战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每日天不亮,城内外的训练场上就传来士兵们整齐的呐喊声,工匠坊里的锤击声更是昼夜不停,新打造的铠甲和兵器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这日一早,姜维率领张翼、诸葛瞻、张嶷、马岱等将领,来到长安城外的训练场视察。只见八万大军分成八个方阵,整齐地排列在训练场上,士兵们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剑,眼神坚定,气势恢宏。
“将士们!”姜维勒住马缰,高声喊道,“明年三月,我们就要出兵洛阳,讨伐曹魏,复兴汉室!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
姜维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曹魏篡汉,欺压百姓,罪恶滔天。我们身为蜀汉的将士,肩负着先帝和诸葛丞相的遗愿,肩负着天下百姓的期望。此次北伐,我们一定要攻克洛阳,打败曹魏,让汉室重兴,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士兵们再次齐声呐喊,士气高涨。姜维示意士兵们安静下来,然后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军队的训练,尤其是攻城战和巷战的训练。洛阳城池坚固,守军众多,想要攻克洛阳,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北伐的胜利。”
众将领纷纷点头。张嶷说道:“将军,我已经按照你的命令,在雍城和郿县修建了模拟洛阳城池的训练场,专门训练士兵们的攻城战和巷战技巧。目前,士兵们的训练进展顺利,已经基本掌握了攻城战和巷战的要领。”
姜维说道:“好。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要让士兵们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作战能力。另外,还要组织士兵们进行实战演练,让他们熟悉战场环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张嶷领命。随后,姜维又查看了士兵们的武器装备和粮草储备情况。只见训练场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万架投石机、两万把云梯、三万把长剑和两万套铠甲。粮草储备库中,堆满了粮食和草料,足够支撑八万大军一年的作战需求。
姜维心中十分欣慰,说道:“武器装备和粮草储备都已经准备就绪。接下来,我们要做好情报收集工作,密切关注曹魏的动向。派往洛阳的斥候队,要加大侦察力度,及时了解洛阳的守军数量、防御布局等情况,为我们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依据。”
诸葛瞻说道:“将军放心,我已经派了十支斥候队前往洛阳,他们会轮流侦察,及时传递情报。另外,我还与东吴的使者约定,让他们也派斥候队侦察曹魏的东部兵力动向,然后将情报传递给我们,以便我们及时调整作战计划。”
姜维点了点头:“做得好。情报工作是北伐成功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做好。另外,还要加强对粮道的保护,派一支大军驻守在长安到洛阳的粮道沿途,防止曹魏的小股部队偷袭粮道。”
马岱说道:“将军,我愿意率领两万大军驻守粮道。我会在粮道沿途设立哨所,加强巡逻,确保粮草能够及时供应到前线。”
姜维说道:“好。马将军经验丰富,有你驻守粮道,我十分放心。”
随后,众人又商议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军队的后勤保障、伤员的救治等。姜维决定,在长安城内设立一座大型的医帐,聘请一百名医术精湛的医官,准备足够的药材,为北伐期间的伤员提供救治。同时,还派专人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士兵们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蜀军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和实战演练。士兵们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升,已经做好了出兵北伐的准备。派往洛阳的斥候队也传来了情报,说洛阳的守军有五万余人,守将是曹魏的大将军司马昭。司马昭已经加强了洛阳的防御,在城墙上增加了投石机和弓箭手的数量,同时在城门内侧设置了拒马和壕沟。
姜维根据斥候队传来的情报,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决定,兵分三路攻打洛阳:一路由他亲自率领,攻打洛阳的北门;一路由张嶷率领,攻打洛阳的东门;一路由霍弋率领,攻打洛阳的西门。三路大军同时发起进攻,分散魏军的兵力,然后再集中主力攻打北门,一举攻克洛阳。
同时,姜维还与东吴约定,在蜀军攻打洛阳的同时,东吴出兵五万攻打合肥,牵制曹魏的东部兵力,让曹魏首尾不能相顾。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明年三月的到来。姜维站在长安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洛阳方向,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此次北伐,将是一场恶战,但他有信心,在众将士和百姓们的支持下,一定能够攻克洛阳,打败曹魏,完成先帝和诸葛丞相的遗愿,复兴汉室,统一中原。
喜欢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