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后的第七日,天光未亮,东边云层还压着一层灰白,京城的风却已裹挟着躁动的气息穿街走巷。
“敢问”石柱前的墙,早已不是墙了。
它成了一片思辨之林——层层叠叠的墨迹、刻痕、炭笔涂鸦如藤蔓攀爬,从地面一路疯长至屋檐。
字迹或工整或歪斜,语气或愤懑或冷静,但无一不在叩问:为什么?
凭什么?
谁来负责?
小核桃侄女提着一盏油纸灯笼,轻轻推开半掩的木栅门。
她每日清晨都来,不是为了清理,而是整理——将那些散落的疑问归类,把重复的合并,把模糊的重新抄清。
她不署名,也不回应,只是像当年苏识批阅奏折那样,用最简短的句子划出逻辑裂痕。
“如果所有人都对,谁来背罪?”
她盯着这句话看了许久。
这是昨夜新添的,墨迹泛青,应是用了旧坊染布剩下的残墨。
写的人心思极深,已经不再纠缠于具体冤屈,而是开始质疑规则本身。
她蹲下身,在墙角不起眼处,用细炭笔写下一行小字:
“你写的每一笔,都是在改写剧本。”
字很轻,几乎被风一吹就散。
但她知道,有些话不需要大声,只要落在该落的地方,就会生根。
入夜,月隐云后,四野寂静。
一名织布妇提着破旧竹篮,鬼使神差地走向那面墙。
她丈夫三年前死于官差征役,尸骨未归,族长以“绝户无嗣”为由夺了她家两亩薄田。
她告过状,却被县衙斥为“搅扰纲常”。
从此她再没说过一句重话,连梦里都咬着舌头。
可今天不一样。
她从篮底摸出一小截炭条——是儿子捡来的,说城西学童都在墙上写字。
她的手抖得厉害,指甲缝里还沾着棉絮,却一笔一划地刻下:
“我男人死了三年,地却被族长收了去——这算不算偷?”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她腿一软,跪在地上,眼泪无声滚落。
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错。
她只知道,这句话憋了三年,再不说,怕是要烂在心里。
远处巷口,两名蒙面人静静伫立。
他们穿着褪色黑袍,袖口隐约露出金线残痕——那是“焚坊队”的标记。
曾经,他们是朝廷专门清除“悖逆文字”的暗吏,亲手烧毁过无数民间私论册页。
可如今,他们已脱队三月。
其中一人看着那行字,忽然抬手,解下袖口最后一缕金线,弯腰塞进墙缝。
另一人在旁边默然取出随身小刀,在原句旁用力刻下:
“不是偷,是规矩在吃人。”
七字如刀凿,深及砖芯。
他们没留下名字,转身离去时脚步沉重,却又带着某种解脱般的轻快。
三日后,萧玦换上青布短褐,戴一顶斗笠,悄然步入京城西市。
市集喧闹,叫卖声此起彼伏。
他本欲察访民情,却在拐角处停下脚步。
一群七八岁的孩童围坐在断墙边,手中拿着炭条,在地上临摹墙上的问答。
一个孩子写得认真,口中还念念有词:“……谁定的规,谁该负责……”
旁边老塾师拄着拐杖,连连摇头:“不成体统!圣贤书不读,倒把这些乱言当经文!将来如何明君臣之道?如何守上下之序?”
萧玦蹲下身,轻问其中一个男孩:“你为何要抄这个?”
孩子抬头,眼睛明亮:“先生教我们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墙上说‘谁定的规,谁该负责’——我想知道,哪个才是对的?”
四周骤然安静。
老塾师脸色发白,欲上前训斥,却被萧玦抬手止住。
他望着那张稚嫩的脸,良久,嘴角缓缓扬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没有回答,却比任何答案都更锋利。
当日傍晚,一道密令自宫中传出:内务府即日起裁撤三百六十册废弃账本,去页装订,印上空白格线,每页顶端印五字——
《百姓问录》
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身份,凡民间百姓皆可领取,免费发放。
诏令未昭告天下,只悄悄流入市井、学堂、驿站、茶肆。
半月后,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
小核桃侄女推开问学所密室的门,发现桌上多了一个粗布包裹。
她解开绳结,里面是一摞纸册——纸张粗糙,边缘参差,明显是回收再制的旧账纸,但每一页都写满了字。
封面上用炭笔写着三个歪歪扭扭的大字:
“回……收……本。”
她翻开第一页,呼吸骤然一滞。
那是一份记录,开头写着:
“三月初七,晴转雨,东南风。麦苗高约三寸,叶尖现黄斑。昨夜有虫爬过沟沿,形似蝼蛄,不知是否伤根。”
字迹笨拙,却一丝不苟。
第二页:
“初九,大雨一日。积水未退,秧苗倒伏十七株。疑与去年施粪过多有关。”
第三页开始有了图表——竟是用炭线画出的格子,横轴标日期,纵轴标降雨量,旁边还附注了一句:
“若雨多三日,必烂根;若少五日,土裂如掌纹。”
她的指尖微微颤抖。
这不是简单的农事笔记。
这是有人在试图——建立规律。
就像当年苏识在尚宫局偏殿,用炭笔推演朝臣动机、预测政令后果那样。
逻辑、观察、归纳、验证。
而现在,这种思维方式,正从宫廷流向街头,从权谋渗入泥土。
她合上册子,抬头望向墙上那行尚未干透的小字:
“下一个问题,会从哪里来?”
窗外雨声渐密,仿佛天地也在等待回应。
,有人接着写了(续)
油灯在风中轻晃,影子如墨蛇般爬满密室四壁。
小核桃侄女跪坐在地,膝前摊开着第一批回收的《百姓问录》——共三十七册,来自南北十三州府,纸张泛黄、边角卷曲,有的还沾着泥点与草屑,却一字一句,沉得能压住人心。
她翻开第一本,指尖微颤。
“三月初五,雨未落,土硬如铁。村东井水降三尺,老牛喘粗气……我查了三年前县志,同日曾大旱,官仓开赈。今年无讯,只因太守换人?”
字迹粗粝,像犁沟刻进纸里。这不是抱怨,是推理。
第二本来自江南水乡,封面画着歪斜的船形,内页密密麻麻记录潮汐时辰、渔获数量、税吏登船次数。
末尾一行小字:“他们说‘风调雨顺’,可我们饿了整冬。”
第三本最让她呼吸一滞。
是个年轻寡妇写的,每一页都对照《大靖律例》,用红炭笔圈出条文,旁边批注“此处不通”“此话欺人”“若依此法,我儿当饿死”。
其中一条写着:“夫亡无嗣者,田归族中。”
她在下面写道:“我夫死于戍边,朝廷赐过‘忠烈之家’匾。如今匾挂在祠堂,地却进了族长粮仓——忠烈之名喂狗,还是喂规矩?”
小核桃侄女闭了闭眼。
这些不是诉苦,是审判。
是千万双眼睛开始学会用逻辑审视这个世界。
她取出火漆印章,铜柄冰凉,印面刻着一圈细纹,中央凹陷处尚无文字。
这是苏识留给她的唯一信物,说“等你看见觉醒的火苗,就盖下你的规则”。
她咬破指尖,将血混入朱砂,缓缓印下——
“所有答案,必须经得起一个母亲的质问。”
血纹蜿蜒,如根须扎进纸脉。
那一刻,她仿佛听见偏殿烛火噼啪作响,那个总披着素色宫装的女人抬起头,淡淡道:“情绪是最锋利的筛子,真伪一试便知。”
深夜骤雨突至,狂风撞门,屋檐瓦片簌簌震落。
小核桃冲进档案阁时,屋顶已漏出碗口大的洞,雨水如注,正砸在几摞待归档的《百姓问录》上。
她扑过去抢救,手忙脚乱将纸册抱离水洼,却发现部分墨迹被水浸染,晕开成诡异的黑斑,像某种活物在纸上爬行。
她本欲叹息毁损,却忽地顿住。
那些晕染的线条……似乎有规律?
她迅速将湿纸平铺于长案,借月光晾晒,忽然瞳孔一缩——
不同册页上的墨痕,在水汽牵引下竟隐隐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轨迹。
某一瞬间,她脑中电光火石:这不像文字,倒像……地图?
她立刻翻出北方七册农事记录,比对降雨日期与虫害爆发时间;又取南方五本赋税账本,对照官差巡查周期;再抽出三份灾民状纸,标记“申诉无果”之地名……
当所有湿纸按地域排列,月光斜照其上,一幅无形图景赫然浮现:
无论南北,百姓最深的怨怼,并非天灾,也非贫瘠,而是——无人听问。
更可怕的是,这些孤立的问题,竟如针脚般缝向同一个破绽:地方官升迁考核,全凭上司评语,百姓连名字都不能提!
她猛地站起,心跳如鼓。
这不是偶然,是系统性的沉默。
苏识曾说:“当信息被打乱时,真相比平时更清晰——因为伪装不及时。”
现在,混乱本身成了显影剂。
她抓起狼毫笔,蘸浓墨,在一张新纸上写下标题,字字如刀:
《请立民评官制》
雷声滚过天际,炸裂长空。
一道银光劈开云层,照亮她眼底冷焰。
仿佛有谁在风中低笑,极轻,极远,却又熟悉得令人战栗——
“现在,轮到体制自己打结了。”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李言李语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